经过22小时的铁皮隆隆,1000多公里的火车颠簸,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探古今两定,望发展蓝图”实践团队终于抵达河北保定,开始了追寻红色革命,探寻发展蓝图的实践之旅。
诵革命热血之诗,感悟战争岁月艰辛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选择了当年抗日根据地——白洋淀。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就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实践团队乘着小船一边听船夫说起《小兵张嘎》、《荷花淀》等经典篇章。一边进入到白洋淀这块革命圣地中去。团队成员来到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在馆内看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了当年艰苦的生活:穿破衣,草鞋,还看到了排放整齐锈迹斑斑的土枪土炮,记载着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珍贵历史。令团队印象深刻的是一件沾染鲜血的陈旧军服,它代表着战争的艰辛与惨烈。实践团队成员无不为之动容,沉默许久,致以敬意。
一路追寻革命先辈的脚步,实践团队来到了著名的战争遗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当年地道八方通,抗战奇观出冀中。村口唐槐枯未去,酣然睡里也听钟。”这首诗把团队带到村口的老槐树前,仰望老槐树,它已千疮百孔,身上的弹孔讲述着当年革命者借助树上的钟传递战斗信号的史诗。随后团队成员下到地道当中去。地道很低矮,成员们弯着腰,扶着墙前进。大家看到了各种作战工事、地下兵工厂等,如置身于战争岁月之中。
聆听时代变迁之音,感受如今生活美好
第二天实践团队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正定县塔元庄。曾经,塔元庄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乡村,食不果腹,衣不保暖是当年的常态,总书记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奏响了时代变迁的第一个音符。他亲自下乡,坚持每顿饭“四菜一汤”的标准,经受住了考验,融入了乡村之中,带领村民奏出了共同发家致富的交响曲。
如今,实践团队唱着《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熟悉的歌曲,伴随着嘹亮的歌声,亲身体验了正定的现代新农村建设成果。来到村民中心,看到了塔元庄几百村民的全家福,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过展示长廊,见识到了这十几年来是如何一步步变得更好。当地的村支部书记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队,给团队成员耐心讲解了习总书记如何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展示了塔元庄的过去与现在的建筑模型,清晰地展现了塔元庄的沧海巨变:由当时贫瘠的乡村,到如今的高楼林立。随后他又带团队成员观看了一部纪录片,让成员们感受到这些变化已渗透到居民生活之中。离开村民中心后,实践团队随机采访了当地群众,聆听了他们的感谢之声:“感谢习总书记,把高科技、高水平管理带进了我们村儿,让我们有机会脱贫致富,做我们曾经都不敢想的事情!”
展望未来发展之图,美好图景清晰可期
大好河山,雄图再起,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选择了习总书记钦点的首都副中心雄安新区,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探索它的内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全钢结构的方形建筑,在做到设计模块化的同时更体现了绿色低碳的理念,符合当今时代的蓝图规划。随着镜头的推移,团队成员发现两边的植物配置完美契合了“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新概念的实际应用。与之相比,更吸引眼球的是一部部智能设备——-无人车、无人售货机、无人超市等,真真切切地向未来的“万物互联”的理想画面逼近。团队成员兴奋地拿出手机扫码亲身参与互动,感受高科技的魅力。第一次进入无人超市,有些成员还不知所措,但马上掌握了操作诀窍,方便轻松地买到了自己的东西,感受了高科技的魅力。随后团队成员还采访了一位来雄安新区参观的游客,他满怀期待地对我们说:“真希望我们以后住的地方都跟这一样!”
这次在红土地上追寻红色“冀”忆之行已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实践团队成员追寻青春足迹,锤炼理想信念;感受老区变化,助力新区发展。接下来他们会进一步结合专业知识就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红色精神传承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经过此次探访,实践团成员们受益颇多,也深感作为建筑学院学子的责任之重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