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7月20日电(通讯员 杨鹏飞)2019年7月20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会计系启元暑期社会实验队(以下简称启元队)动身前往沂南红色影视基地,参观红嫂纪念馆,启元队队员参观并详细了解了每一位红嫂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学习了每一位红嫂的沂蒙民谣。通过胡玉萍,李桂芳,王换于,明德英等老人的光荣事迹,启元队队员们更深层次的体会了沂蒙红色精神内涵,理解了沂蒙红嫂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并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并以沂蒙红歌为媒介传承发扬红色文化下的沂蒙精神。
下午启元队全体成员前往沂南社会服务中心采访了退役创业标兵、“儒将”教育培训中心创始人苏晓涛老师,苏晓涛老师给启元队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讲述了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钢枪握在战士手中是保家卫国的坚定后盾,而拿在坏人手里则是杀人违法的凶器。”苏晓涛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述,一个人不仅仅要有较高的能力素质,更应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启元队队员表示通过此次思想教育,受益匪浅,同时也感悟到了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
明德英老人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八路军的伤员,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作家刘知侠以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也从而诞生了“红嫂”这一个伟大的称谓。
通讯员 杨鹏飞 摄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老人主动帮助抚养40多位孩童,其中包括罗荣桓、王建安、胡奇才等领导干部的子女,但更多的则是烈士子女。为了抚养那些孩子,王换于的孙子夭折,但王换于老人依旧对她的儿媳妇这么说“咱的孩子死了可以再生,烈士的孩子死了,根就没了。”
通讯员 杨鹏飞 摄
“火线桥”李桂芳
当接到要架桥的任务时,村中没有男人的情况下,李桂芳协同村里的妇女用自己的双脚为根,身体为柱,扛起门板,硬生生的在水里架起了一座桥。领头的干部不忍心上桥,李桂芳告诉他“你们有你们的任务,这也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目标是一致的,抓紧时间过桥。”要知道,当时还有很多怀有身孕的妇女,为之流产,还有很多因此终身不孕,但是他们毫无怨言。
通讯员 杨鹏飞 摄
火线桥。通讯员 杨鹏飞
“一生奉献歌一生”胡玉萍
胡玉萍一生都在为党做出奉献,并写出了“奉献歌”,别称为“无私奉献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不仅自己更是带动家人投入为党奉献当中去。当时为党筹集了4000元党费的胡玉萍,老伴却重病在身,她和老伴商量留下100元钱为老伴看病,却被老伴果断的拒绝了,“这一百元当邮费,邮给党”窝在病床上的老伴有着他自己的坚持,当胡玉萍收到党费收取回单的时候,她的老伴却早已病逝了,胡玉萍老人拿着回单奔向火葬场“老伴,党的回单到了,你可以瞑目了。”可歌可泣。
通讯员 杨鹏飞 摄胡玉萍老人创作的《奉献歌》。通讯员 杨鹏飞 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歌颂胡玉萍的歌曲《歌唱胡玉萍》。通讯员 杨鹏飞 摄
除此之外,还有沂蒙六姐妹、垛庄四大娘,还有未婚夫战死战场依旧不离不弃的永远的新娘,有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把自己女儿卖掉给军队换军粮等等等等,感人泣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37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