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种“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对于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7月4日至7月12日,为探究“苏绣进校园”的可行性,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寻绣归”暑期实践团队来到苏绣小镇——苏州镇湖,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团队成员有幸联系到苏绣工艺大师姚琴华老师。在与姚琴华老师的深入交流中,成员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下苏绣行业危机重重的原因,即“三个不”:留不下来,走不出去,资源不匹配。社会的发展为当地绣娘提供了更多工作选择,因此多数人放弃了将苏绣作为终身职业,当初的“镇湖八千绣娘”到现在已不足两三千人;传统相夫教子的观念导致绣娘难以走出镇湖传播苏绣文化;因缺乏专业美术知识,普通绣娘几乎没有独立创作底稿的能力,进而导致市面上的绣品千篇一律,无法与消费需求同步。
针对姚琴华老师所剖析的苏绣现状,团队成员向老师分享了初步构想方案——“苏绣进校园”。其实,早在2019年5月,“寻绣归”暑期实践团队队长就曾参与南京财经大学第一届“小家大课”活动,尝试让苏绣走入大学课堂。为期一个月的苏绣课程,反馈不断,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良好反响。姚琴华老师表示:“我们十分支持苏绣进校园,但想要把它做大做好,这个过程就会变得艰难。很开心有你们这样一群年轻人愿意出力,我们愿意支持你们,也非常期待你们的成果”。
姚琴华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张稆屹 摄
针对“苏绣进校园”,团队成员也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中国顶级刺绣艺术家朱寿珍老师寻求专业上的帮助与指导。首先朱寿珍老师十分支持团队提出的想法:“刺绣进校园是非常有必要的!”朱寿珍老师表示,她目前已在苏州科技城实验学校和东渚实验小学成立“国绣文化· 珍艺传承”公益课堂班,通过切身实践尝试将苏绣文化带入校园。同时,朱寿珍老师为团队成员提出的“苏绣进校园”构想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即“三个保证”:保证办班时间,保证生源质量,保证配备师资。
在探讨“苏绣进校园”方案可行性时,朱寿珍老师特别提出了“国绣文化”的概念。“苏绣进校园”,不应只有技法传习,更应注重美学教育,将刺绣艺术发展为一门系统的美学艺术,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追求,从而使青年主动担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担。
朱寿珍老师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张稆屹 摄
“非遗进校园”早已不是新鲜热词,一场主题讲座、一次体验活动……都可以成为非遗进校园的承载方式。但“苏绣进校园”,不仅要在校园中,更要深入课堂里,让学生架起绣绷、拿起针线,真真切切地了解刺绣技艺,品味刺绣艺术。“苏绣进校园”是团队成员对于探究苏绣传承新模式的一份答卷,也是绣娘们对于传承刺绣的一声呼吁。
苏绣走进校园,是手艺人与大众的双向贴近。它使绣娘走进校园,加强美术理论知识,促进自身创作能力提升;也使青年学生地了解苏绣技艺,更积极主动地传播国绣文化。
苏绣走进校园,是绣娘的“走出去”,更是苏绣的“走出去”。它不仅使身怀技艺的绣娘走出去传播刺绣技艺,也能促进整个苏绣行业与时俱进,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当文化不再孤独,当传承遇上教育,相信苏绣一定会有更崭新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97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