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弘扬传统文化,并且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激发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热情与创造力,学院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因此,我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又分个人的与社团的。因为自己是大一的,觉得个人的可能会因为不熟悉而经常不知所措,所以我选择了跟社团一起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一来在遇到问题时方便和队友讨论,二来可以为以后的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使得自己在选择个人的社会实践时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
我的社团——零度工艺社,是一个手工社的社团,因此,我们的主题也就偏向于文化方面、技艺方面的,为“美丽浙江,问艺非遗”,即探访非遗文化。
文化一直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生活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是非常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同时它也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这些文化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说是无形是因为它已经完全渗透在我们生活中,而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有些文化又是可以传承的,因此它无形却又有形。
我们社团,即零度工艺社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在了期末考试的后几天——2019年6月28号至2019年7月4号,每天都安排好了相应的负责人与对应的任务。我们的主题主要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此次活动是为了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繁荣,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树立文化自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也让在校生更好地体会非遗文化并了解非遗。我们的活动地点是在杭州市下城区竹竿巷12号4楼非遗主题馆及其周边活动场地。
6月28号主要是去联系非遗主题馆负责人,确认我们活动的时间地点,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活动内容和主题方便实践过程中活动的进行。其实真正的实践可以说是从29号开始的,28号只是实践的前期准备及确认。29日星期六早晨八点,趁着烈日还没有完全把大地烤热,我们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零度工艺社中自愿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开启了我们的探索之旅,一起前往非遗主题馆,开始了我们为期7天中第一天的“美丽浙江,问艺非遗”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初到非遗馆,我还是充满着好奇心的,因为它深深藏匿于竹竿巷中,要不是我们的队长将我们带到里面,看到那招牌,否则我都难以想象在这小巷子里一幢不起眼的房子的楼上竟然藏着一家非遗主题馆。今天主要是探访非遗馆主要手工艺人,了解非遗文化。一进入非遗馆我们的眼球便被各种展示的作品给吸引了,有杭绣、盘扣、翻丝绵技艺等等。我们欣赏了杭绣的细密精致,装裱的独特技巧,古琴深沉的音色,盘扣的精美作品等,这些无一不让我们惊叹。随后我们对其中的一些老师进行了采访。对于现今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古琴的老师表示,非遗的传承虽然面临着挑战,但是对于古琴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去传承的,最主要的还是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和对其内涵的了解传承。而其中就会存在着对非遗文化的自我消费、自我理解,所以表达出来的方式或者教出来的学生都会存在着差异,而正是这一代代的传承导致了差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同时盘扣老师也表示,现在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还是很多的,虽然时代的审美在变化,有很多的年轻设计者有不同想法,但是非遗也可以在传承中进步,更好地适应现代发展。接下来的几天同样是围绕着非遗这个主题展开,我们体验并学习了一些非遗技艺,随后将我们所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分享给了周边社区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并且制作了相关问卷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现在人民群众对于非遗的看法,最后是总结分析、材料整合及后期宣传等等。
“美丽浙江,问艺非遗”暑期社会实践的七天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但却让我受益良多。在非遗馆欣赏了一番杭绣的细密精致、古琴的深沉音色、盘扣的精美作品等等后,我们对感兴趣的盘扣进行了学习。老师们就坐在我们边上亲手教导我们怎样打盘扣的结,看老师们熟练和快速的手法,我们也开始尝试,尝试后发现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很简单,小小的一个结也有着它的学问。其实很多东西也是这样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不起眼,但却有着大学问。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因为愿意去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但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很大的用处,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去探访位于竹竿巷的非遗主题馆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去欣赏这些精美的非遗作品,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内容,也让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去弘扬这些文化。这次的活动就正好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开辟未来。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动,环境在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改变着,有形或无形。非遗文化要想传承下去,找到传承人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它存在在人们心中,让人们了解它并愿意去学习,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但我还是努力尽我这微薄之力去让更多人了解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91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