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通过实际调研进行宣传。7月9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赴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到达位于理事厅街的汴京灯笼张彩灯博物馆与第七代传人张俊涛进行初步交涉,随后参观博物馆展开调研工作。
深居闹市,内部别有洞天
张俊涛,“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几年前他把祖宅腾了出来,建成“汴京灯笼张”博物馆,馆内遍布各式传统彩灯,对外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汴京灯笼永远闪耀在开封的大街小巷。 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位于一条普通的小街,调研团顶着烈日骑车来到这里,传人张俊涛先生非常热情地招待使大家忐忑的心情得到了安慰。他了解了来意之后,大方展示各式各样的灯笼作品。张俊涛先生继承了父亲的彩灯传统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他又结合现代制作工艺让汴京灯笼绽放异彩。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都能成为灯笼样式素材,比如财神灯、穆桂英挂帅灯。灯笼主题或者和历史人物相关,或者和信仰相关,又或者和地方习俗相关。其人物形象丰富立体饱满,神态传神逼真具有代入感,这样的手艺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怎能不被重视?怎能不被传承?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不仅收藏了传人张俊涛先生的作品,还代表了几代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精神。这样的文化,需要被更多人熟知以及大家的传承和支持,所以,调研团会更加帮助其宣传文化内涵。
满腔热爱,不负祖先所托
2008年,“汴京灯笼张”制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的灯笼,既有传统宫灯的古典华贵,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集雕塑、年画、剪纸、刺绣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民间技艺的风采。 张俊涛本人斯斯文文,温和耐心,团队到达博物馆时,张俊涛刚结束四个队伍的讲解。张俊涛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彩灯制作技术,并且在原有彩灯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推陈出新,创新灯笼的样式结构,使传统艺术更适应现代人审美和实用需求。 1995年,张俊涛父亲张金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艺家”称号。张金汉在生病之际,依然忙着做灯笼,在去世前,他完成了《中华彩灯大全》手稿。“可以说,父亲为做灯笼耗尽了一生心血,我还计较什么呢?”张俊涛说。 为了传承技艺,张金汉打破了很多传承的条框,把制灯技艺传给了张俊涛兄妹,还招收了一批学生。如今,张俊涛希望通过他的手,把“汴京灯笼张”发扬光大。张俊涛对父亲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从这一刻起,我们做灯笼的性质变了,以前是家里谋生的手段,现在是面向国家的传承责任。”
薪火相传,未来一片光明
汴京灯笼张的下一代传人给暑期实践调研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调研团参观博物馆期间,他用风趣幽默的话语向调研小组传达了有关汴京灯笼张的信息,给调研小组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在调研小组离开之际,他又拿出单反相机,为调研小组记录下那弥足珍贵的一刻。为了更好地采光,他不厌其烦,不断地为调研团调换场景,可见他对于汴京灯笼张传播的重视。据下一代传人所说,他已经在学习制作汴京灯笼张的方法,希望将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汴京灯笼张的下一代传人作为一个准高三生,利用短暂的假期为家族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上学时也经常来博物馆帮忙,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令人折服,汴京灯笼张必将薪尽火传,一脉相承。
灯笼世家200年,一家七代做灯笼,只为代代传承。那一盏盏彩灯笼散发出的不仅仅是光彩怡人的光芒,更是一代代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那一盏盏彩灯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达了张性几代人对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那份可贵的坚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53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