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桑文化,究桑间生态
中国青年网德州7月17日电(通讯员 孙戈 陈楠楠 赵浩东)
7月17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桑间之约”实践团走访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参观古桑树,并走访党工委副书记、旅游局副局长于晓辉。在座谈会上,于晓辉为实践团成员讲诉了百年古桑树保护和申遗经过。次日,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后屯村,深入调查古桑树文化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会议伊始,于晓辉强调“安全第一”意识,希望团队在调研过程安全为前提的基础上取得丰厚成果。
图为于晓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良辰 摄
随后,于晓辉向实践团成员讲述古桑树的百年历史和夏津人为古树群的生态保护和古桑树文化继承和发扬做出的努力。
从2006年夏津县旅游局成立,成立初始,两位领导带领着包括于晓辉在内的四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开发古桑树群,保护古桑树迫在眉睫,他们用双脚去探寻一棵棵古桑树的位置,使现在每棵树都有GPS定位。经过不断努力,旅游局探索出一套自己的以保护古桑树的生态准则发展方案。在2008年举办了第一届椹果生态文化节,将夏津桑树一炮打响,借此发展其他旅游项目,将古桑树形成古桑树文化,融入旅游业发展。2014年,夏津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实践团整理夏津旅游局提供的相关发展资料发现,政府鼓励农民保护古桑树、多种植桑树林、把杨树换成桑树、用以虫治虫来防治古树病虫害等多种生态措施,保证桑树始终是夏津的一块金字招牌,逐步形成的桑文化产业链,建设了一个有夏津古桑树特色的旅游小镇:“德百小镇”。有更多的外地甚至国外的游客前来瞻仰百年古桑树、品尝香甜的椹果、品尝桑椹酒、观看当地的民俗文化。当地政府成立了桑文化研究院,并与一些大学建立植物、生态学术研究合作关系。
实践团成员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针对古树生态保护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比如具体如何以虫治虫防的绿色方式来防治病虫害,并向于晓辉提出了一些关于生态保护和桑文化挖掘和推广的一些问题。于晓辉表示会考虑实践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座谈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良辰 摄
与于晓辉书记洽谈过后,实践团一行十三人来到杏坞园初步了解古桑树,并参观游览了夏津县旅游业发展的部分成果。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古桑树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良辰 摄
在园区中,除了旅游区自主开发的项目外,还开发了许多投资少、百姓参与度高的小项目:如草编艺术品等。园区占地面积较大,社会中有大量各界团体或个人名义挂牌认养的古树,夏津县以这种形式,不但打响了夏津县旅游区的名号,而且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古树保护的重视。
图为实践团参观杏坞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良辰 摄
另外,发展旅游业的第一件事就是环境资源的保护。于晓辉也强调,对于古桑树群的各种开发利用都会存在一定的生态问题,所以重要的就是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在园区中随处可见对垃圾进行不同分类的垃圾桶,还有手工编制并手绘花纹的草编垃圾桶;草坪上有很多提示标语,提醒游客不要随便踩踏草坪;以及较多生态卫生间等。
为调查古桑树群的保留为村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村庄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桑间之约”实践团走进后屯村,进入村庄,贴近居民,实地进行考察,对于宣传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促其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实践队成员分为三队,分组对村支书、商铺和农民进行调查,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污水处理、水资源及农药使用、薄膜以及垃圾处理等生态问题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发展让人民了解到塑料大棚技术,其给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周边村庄的街道、旱厕都进行了改造,农药有专门人员对农民农药的使用量进行教学,住户生活条件稳步提高。但是,也发现了村庄垃圾、污水处理不及时,浇灌的灌溉方式导致水资源浪费等生态问题。
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收益颇深,得出实践结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生态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以敬畏的姿态面对自然环境,保护古树是发展的前提;古桑树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一个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基地的底蕴所在。
实践团成员将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各方面因素,汇总成一篇调研报告,向当地政府提出切实有效合理的建议,为古桑树群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周边村庄发展贡献力量。据悉,“桑间之约”实践团将继续对各村庄以及村官进行调研,更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为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范例。
据悉,“桑间之约”实践团将继续进行调研,探究古桑树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生态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88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