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访羽扇传人,习工匠精神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李文

为深入了解三河羽扇,领悟匠人精神,7月15日,安徽师范大学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调研实践团队,实地访问古镇三位羽扇传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就是要去拜师取经的。”队长李瑶瑶出发前文艺而风趣地说道。

三河羽毛扇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2013年成功入围第四批安徽省非遗项目。在电器普及的冲击下,70年代盛极一时的羽扇,也曾一度几近失传。如今借力于传人的坚守、创新和旅游业的发展,三河羽扇再次焕发生机,欣欣向荣。

坚持操作学习,见证工匠精神

团队在观看羽扇传人左登英女士制作羽扇后,队长李瑶瑶表率众人,亲自跟着奶奶一针一线穿连羽毛,缝制羽毛扇。羽毛的轻盈小巧让一向熟悉女红的队长都有些犯了难,小脸炯红的她轻轻低喃道:“大国工匠的手艺确实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学会的呀!”

据悉,奶奶今年已经70岁了,子女四个都没有传承这个手艺。没有找到合适传人的她今年过后就要放弃这个跟随了她近五十年的挚友。“我觉得失去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老一辈人那种严谨求精的工匠精神。”队员何华东皱着眉头说道。

队员湛娇娇正在认真缝制羽毛。通讯员 何华东 摄

坚定手工技法,传承文化记忆

“这一桌子羽毛至少上千吧,阿姨您这样一根一根地挑选,不累吗?”队员杨沛昀看到满桌子的羽毛时惊问道。“我还以为现在这种耗时的活都交给机器干了,毕竟只有它们才不会嫌累。”万阿姨默不作声,只是嘴角有些上扬,双手依旧在羽毛间快速穿梭。只见一根一根残缺破损的羽毛被万阿姨快速识别,风一样地被扔进垃圾桶。队员和阿姨一共8人,花了3个小时,一桌子的羽毛才全部被挑选好。

当队员杨沛昀紧搓着小手,忍不住再次问万阿姨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手工制扇时,阿姨沉默了一会儿,指着木屋墙面上挂着的老相片说:“俺总觉得一根一根挑选这些羽毛时,俺娘就像以前一样陪在俺身边,一起做扇子。”她摇着头接着说:“俺也看过那些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扇子。不行,虽然也有风,总觉得那风跟俺这风呀,不一样!”“我明白了,阿姨您这扇子里装得有您的回忆,所以别的才取代不了。”队员点头感悟到。“原来羽扇不仅是纳凉实用的商品,还可以成为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记忆文化的载体,真是‘轻羽可负泰山’。”

万正华向队员们示范如何挑选优质的羽毛。通讯员 何华东 摄

坚守文化自信,成就中国自信

谈到匠人精神与文化自信,三河古镇第三代羽扇传人丁政权说道:“匠人精神就是热爱、坚持、追求卓越。技术领先,文化自然自信。换句话说,就是一代做得比一代好,一代自然比一代自信。”据悉,丁先生是第一个将“鹅毛扇”创新为“羽毛扇”;第一个将剪纸、绘画、木雕、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羽扇的开拓者。

采访中,他惋惜道:“就拿中医来说,它可是老祖宗花了几千年才总结出的智慧。可现在,日本研究得竟然比我们好。正是因为我们文化上不自信,才让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国家不自信,不是吗?”队员们默默点头,脸上显现出一丝失落。

丁先生见状,又举了毛主席熟读《孙子兵法》,古为今用,成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正面事例激励队员。“等你们走进社会,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一定要坚持,追求做到最好。对自己有信心,对五千年历史文化有信心,对当代中国有信心!”

队员们正在认真听丁政权讲话。通讯员 何华东 摄

“外部旅游条件固然重要,但如果羽扇传人自身不坚守、创新,三河羽扇的再度繁荣依旧是天方夜谭。”团队指导老师戴和圣在总结三河羽扇发展现状时向队员们解说道。他还强调,“此次探访羽扇传人,我们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的匠人自信。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精神品质;不光停留在文化层面,还延伸到政治层面。我们要多方面领悟,多角度学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23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二师学子三下乡:聚焦留守儿童教育,共筑成长希望

在湖北省三伏潭镇鲜码村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田野间,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走访行动悄然铺开。此次家访,旨在深入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传递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与期望,共同……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以周恩来精神,共燃乡村爱国情

大学生网报仙桃8月2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让乡村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激励他们为祖国伟大复兴树立远大理想。8月2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戏曲绘梦童心扬

大学生网报仙桃8月1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让乡村学生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又一绚丽瑰宝,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8月1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脊椎动物课堂启智,共筑童心生物探索梦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31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激发乡村学生们的探索心和好奇心,点亮学生们对于探索神秘生物世界的科学追求。7月31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开心超人舞,快乐乡村课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30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丰富乡村学生们的多彩童年,同时激发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促进学生们的未来发展。7月30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乡村课堂赏古韵,共鸣传统乐器美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29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间接的提升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7月29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者……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调研富硒花生,机械化种植显成效

导语:近日,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者服务队分队在仙桃市三伏潭镇鲜码村开展了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于鲜码村富硒花生种植与机……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二师学子三下乡:脸谱绘就传统美,童心共赏文化韵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26日电(通讯员李苗苗)为了更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乡村学生们拉近与中华艺术的距离,领略之中独特的魅力。7月26日上午,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 李苗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班团建设】“借院校之花,结学习之果”——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专家讲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律与技术的交融已成为时代命题。2024年12月13日,法学2303团支部全体成员齐聚马房山校区西院会议中心…

【班团建设】“网络闸门,数字蓝盾”——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案例访谈活

以法为盾,筑牢数字安全防线;以警为镜,护航法治时代新章。2025年2月11日,法学2303团支部访谈小队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分局…

“水润家乡梦,‘材’子志愿行”——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寒假

(通讯员黄鑫)1月10日至2月23日,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水润家乡梦,‘材’子志愿行”寒假返家乡志愿团队成员在各…

青春暖夕阳,大学生养老院社会实践故事

青春暖夕阳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8实践团”7名学生志愿者于2025年2月1号-2025年2月6号…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辽宁省大连市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这…

最新发布

传承非遗——海边煎饼实地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7月17日下午午4时,太阳依然灼热,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的“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实践项目的全体成员对连云港民主路老海边煎饼进行了实地调研3点30分,身着整齐白色队服的成员们在淮海工学院南门,经过约半…
垃圾分类,从小先行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乡约盛夏”志愿服务队2019年暑期三下乡之垃圾分类课堂2019年7月1日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在上海市正式实施,由此,“垃圾分类”瞬间成为全国热词,将环保…
寻找红色记忆,我们在路上
带我们回忆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红色青年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同学前往淄博市黄家峪村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并采访了现已高龄的抗战老兵:“战争枉顾人命,但也让人更加尊重生命。“虽已过去很多年但我们仍能感受到…
“信鸽“实践队开展手语实践课
手语是一种优美且灵活的语言,是聋人的母语。但现如今,它不仅仅是聋人与聋人,聋人与听人之间的沟通工具。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实用性也越来越大,人们接触的也越来越多了。故此,“信鸽”社会实践队特…
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践行双岸梦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印象·乡村”实践团队来到了苏陈镇双岸社区,重点参观了党员组织生活馆,深入了解了该社区为民党建服务品牌——“三三三”流动两委会。通过采访双岸社区党总支书记…
江海大益行“急救”黄玫瑰:活动至此,爱不息止
【大学生网报讯】(通讯员王锦洋):7月17日13点,江苏海洋大学益行“急救”黄玫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测绘楼207对近期的活动召开了工作总结会议。本次会议由队长王学涛主持,主要对“益行‘急救’黄玫瑰”暑期…
西华师范大学在江油:不似旧时游昌明,疏影横斜水渐清
【导读】阳光炙热,水波温柔,醉后不知天接水;清风徐徐,落雁双飞,江天一色无纤尘。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诗仙”暑期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走近江油市母亲河,体验一日河长生活,争做一…
冰雪奇缘实践团抵达崇礼
七月十五号,下午两点半。我们从张家口市出发,乘坐大巴车,从市里赶往崇礼区。当大巴车驶出市区,映入眼帘的便是被植被覆盖的山丘,因为公路建设并不完善,一路上特别的颠簸,经过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
安乐寨觅踪得胜鼓,实践中体悟民俗情
安乐寨觅踪得胜鼓,实践中体悟民俗情摘要:“红心港湾,非遗调研”实践团深入焦作市安乐寨村,感受“司马懿得胜鼓”文化底蕴,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谆谆教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推动建设有中国…
山东理工大学至行博一教育关爱服务团支教第一弹
7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至行博一“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了芦家台村开展支教活动。,本次支教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支援山区的教育事业,同时借机向当地居民普及与环保相关的知识和政策。从驻扎地到支教点,行程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