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红心弘艺”社会实践团队专访“沂蒙六姐妹”公方莲、杨桂英及“爆破大王”臧西山家属
怀揣着内心的那份敬仰,“红心弘艺”社会实践团队于2019年7月15日慕名来到了沂蒙山六姐妹故居和臧西山的家里,先后对公方莲的儿媳——王永芹、孙子——党员、村支部委员伊西顺、杨桂英的二儿子——公方伟及臧西山的儿子——臧颜海进行问卷调查,并听他们讲述红色往事。
杨桂英,生于1925年,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妇女会长,后任村妇女主任。
公方莲,1924年出生,汉族,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人。“沂蒙六姐妹”之一,全国著名拥军支前模范,曾任公安员兼财粮助理。
臧西山,1918年出生,1940年入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了大小几十次战斗,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保卫了北沂蒙革命根据地,鲁中军区曾授予他“爆破大王”称号。
迎着浓郁的桃香,迈着矫健的步伐,山东理工红心弘艺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手拿一张张布满笔记的问卷向村里走去。在队长的指引及热心村民的帮助下,队员先是来到王永芹的家门前。轻轻叩响满是岁月刻印的木门,一张慈祥而热情的笑脸便出现在队员们面前。老人待人很是亲切,娓娓道来的话语更是牵引着队员的心绪。老人说:“婆婆有一次带领十几个村里人走了十几里路赶往下汶村去接受任务,她们每两个人抬一箱150斤重的炮弹,翻越两座大山,头上悬崖脚下是不见底的深渊,就这样她们沿着羊肠小道往返五十多公里,肩膀、脚和腿都磨出了血,但是没有人喊疼。”说到动情处,老人泪眼婆娑,伸手抹了抹泪花。她说:“我很心疼婆婆,一辈子都在吃苦,现在时代好了。如果可以,想带她瞧瞧。”
和老人挥手告别后,队员们在前往公方莲故居时,遇到了老人的儿子伊西顺。伊先生在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很是热情,他积极招待队员们进屋就坐。亲切的交流使得问卷对话进行得十分顺利,除了红色的往事,更是从他口中得到了关于村里详实的信息,加深了红心弘艺社会团队对烟庄村的理解。
他郑重说:“没有这些为祖国无私奉献的老一辈儿人,烟庄村也不会变得像现在这样好。虽然不太好评论前人,但他们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他还说:“现在有政策扶持,国家重视了,房子越盖越多、越盖越好,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时代确实是个好时代。而且现在村里的桃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在上海有了些名气,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其后,队员又辗转来到杨桂英二儿子公方伟的家里。公先生若有所思地说:“杨桂英在当年那个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担起大后方的组织工作,不仅在建国初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参与领导管理,还严抓计划生育政策、带队组织邻里乡村的广大妇女们种果树、烙煎饼、做军鞋、救伤员等任务都取得显著成效。”他说着轻轻拿起杨桂英的相片,仔细擦拭间,眼泪不经意间从眼角滑落。他至今清晰地记得,身处那个时代的杨桂英,因担任妇女主任的重要职责,在饱受裹脚疼痛的前提下,每天都要走二十里山路前去组织开会,带领大后方的广大妇女,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在谈话期间,他还提起了他的弟弟,当年的杨桂英因时间精力有限,带着年仅一岁的儿子去后方支援,因炮声轰隆,小儿子公方平患下终生耳疾。公先生说,政策的变化确实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许多肉眼可见的改变。老一辈儿的英雄固然值得尊敬,但也不能不过好眼前的生活。只有日子过好了,才能不辜负烈士们的奉献与牺牲。
最后,在热心村民的协助下,红心弘艺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走进村庄,立在村口由鲁中军区授予的“爆破大王臧西山”首先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目光,随后在臧颜海前辈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革命英雄臧西山的故居,作为革命英雄的后代,这位爷爷曾参加过山东电视台、中央财经频道等采访,也曾奔赴河南,投资将近二十万以研发新品种,为父老乡亲谋福利、促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他说:“抗日战争时期家父曾担任抗日游击小组长、联防大队大队长,家父和其战友利用地雷战多次打击日伪军对沂蒙革命根据地的骚扰。”在父亲的熏陶下,他热爱生活,心态积极,以帮助他人为乐,谈笑间流露出他开明豁达的情怀,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悲也一生,笑也一生,何不乐在其中”也成为他的真实人生写照。
此次调研活动的落幕,推动了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并在进一步的实践专访中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同时既使得红心弘艺社会实践团队加深了对烟庄村的了解,为美化乡村的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又升华了队员们的思想觉悟,加深了自身的红色文化底蕴,为顺应时代潮流,争做五四新青年提供条件。
作者:李 顺、王雅婷
摄影:王彦猛、李宪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0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