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造物,后山剪刀
——苏州大学“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有这样一种文化,它诞生于偏远地区,它不是国粹,它鲜为人知,但它饱含着手艺人对工艺的热爱和坚守,散发着浓郁的人间烟火味。秉承“匠人造物”的理念,我们来到了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寻找后山剪刀传承人——张师傅。
9日上午9点,“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长途跋涉到达丁家桥镇。我们寻找的张师傅居住在丁家桥镇靠山的偏远村落,那里没有食宿之地,没有公交等交通工具,我们询问了村口的老人,才得知张师傅的落户之处。
“你们要找后山剪刀呀!这后山剪刀当年真的是响当当的哦!”村里的村民一脸骄傲地竖起了大拇指,边夸赞边带领我们前往张师傅住处。
找到张师傅时,张师傅正端着白瓷碗吃着早饭,陈旧的衣服沾满了泥土,像是农忙归家的模样。原来,后山剪刀的传奇终究归入了历史的尘埃中,独留在村民的回忆里,手艺人的工艺梦也终究被生活打败,只变成茶米油盐后的副业。向张师傅表明我们的来意后,张师傅腼腆地笑道:“我已经好久没有做过剪子了,看来今天得重新开炉了。”
张师傅的“秘密基地”是个极小的院落,院落里杂草丛生,墙面斑驳,棚里的烘炉铺满了灰尘。张师傅拿出了他的“老伙计们”,用白布轻轻地擦拭,我想,工具对于这些老手艺人们是朋友般的存在,是他们的理想抱负的寄托。“这做剪子的铁可不能是随随便便的一块,要是成色最好的,就像选玉一样!”良久,张师傅从箱子里挑出来了满意的材料。
棚子里烟雾缭绕,炉子的火生起来了。烧火、锻打、打坯、加钢、锻压、调弯、开口、磨剪、抛光、成型、装订等二十四道工序一一进行着,七月的雨悄悄地下着,我们站在棚里棚外静静地品尝着这场工艺盛宴。
三个小时的制作后,精巧的后山剪刀终于面世。张师傅骄傲地向我们展示着他的作品,突然忆起当年在火车站的场景,张师傅随手拿起自己制作的小剪刀修剪指甲时,就被邻座一眼相中,提出高价收购后山剪刀。一番恳求后,张师傅把自己的剪刀送给了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陷入了沉思,当年的剪刀被人奉做艺术品,收藏鉴赏,而如今的剪刀却早已为人所忘,无人问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落至此?
我们跟随张师傅来到他的家中,一起聊起了家常。团队里钱龙同学主动询问张师傅的手艺学习经历,张师傅语重心长道:“我从十五岁开始跟剪刀厂师傅学习,那时候学费只有两块钱,八几年时的做剪刀的人可比骑自行车的、开汽车的神气!我们家是祖传做剪刀的,我父亲和哥哥都是做剪刀的……”“那这剪刀厂为什么后期没落了呢?”队长赵青爱接着问道。“剪刀厂九几年就倒闭了,一方面原因是不赚钱,不锈钢的剪刀更受人家欢迎,便宜又不会生锈,另一方面是做剪刀太辛苦了,你们看,一共二十多道工序,就说烧火这一个过程,那个烘炉的烟就很熏人了,更别说打铁多累了”张师傅说道。当我们提及对年轻一代的期许时,张师傅说他希望年轻人能多多关注后山剪刀,他已经是最后一位传承人了,他不希望后山剪刀被遗忘。最后,我们和张师傅合影,纪念这一次珍贵的非遗之行,我们为张师傅留下了照片,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张师傅想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能够记起,还有一群年轻人关注着后山剪刀,宣传着后山剪刀,传承着后山剪刀。
小小剪刀,锻造却要20多道工序。火花四溅,是手艺人对工艺的热爱与坚守。屋舍简陋,后山剪刀的辉煌随时光已沉淀在尘土中,当年盛景不再,独留一人守护这即将消逝的艺术文化。后山剪刀无人传承?后山剪刀无人知晓?不会的,还有我们在宣传!还有我们在行动!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后山剪刀,只要有关注就会有希望!后山剪刀,未来可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66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