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而语言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月10日陕西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实践团赴汉中市两河镇三门村,刚到三门村志愿者们便投身工作之中,接待前来报名家长的志愿者在报名过程中因为当地的方言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一个孩子的奶奶与团队中的志愿者交谈,却因为语言不通在奶奶重复了好几次后志愿者仍旧听不懂,奶奶无奈的“放弃了挣扎”,带着略显尴尬的笑容离开了。这样类似的例子并不是个例,多数的大学生在学校的环境里面说的都是普通话,甚至长时间在外不说自己的家乡话说起来自己的方言会感到不适应,而村庄中的人们,生活范围较封闭,尤其是留在村庄中的老人从出生开始便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当中,没有学习普通话的意识和想法。由于村庄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孩子们从小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操持”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
讲普通话这一问题看似平常,可在现今却是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是必备的“硬件”。因此在10号当晚的工作总结会议上,志愿者们便提出了向村民们推普的设想,在多组的协作之下很快的制作出完善全面的策划方案,经过又一次的开会讨论后,最终的实施方案很快成稿。
第二天一早,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实践队员们跑操结束后,便积极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推普工作。
实践队员背起行囊,走进三门村,挨家挨户将推广普通话的调查问卷发给当地村民,依据问卷的情况,切实了解三门村村民的普通话水平。调查发现,在三门村使用普通话的村民很少,并且存在着一大批儿童还在继续使用方言。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依然遇到了沟通不便的问题,队员们只能一遍一遍地耐心地讲解宣传政策。许多老人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不用老一辈的语言,而是去重新学习看着不太方便的普通话。实践队员们只好一遍一遍地解释,并不是让他们放弃本地方言,而是通过普通话更好的和天南海北的人们沟通。
经过一番耐心的讲解,有孩子在场的家庭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支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普通话,走出乡村和大山,到城市中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这次推普活动,我们受益良多,体验到了身居大山的生活,有美景作伴,亦有诸多不便,无论是学好普通话还是其他,都是希望村子之中的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45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