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攀升,而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因此,探索垃圾分类新道路,寻找垃圾分类新模式,对于厦门市乃至全中国而言都是意义非凡。
讲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矣。2019年7月8日下午,绿色智行实践队紧接着开始了对厦门市海沧区与湖里区各小区的走访工作,了解区域内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探索现阶段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
海沧区:“举手之劳,功在千秋。”
刚抵达海沧区天心岛小区,映入实践队员眼帘的即是海沧区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海报与标语,各类回收车也在小区内定期运载相对应的垃圾。一位业主在接受实践队采访时表示:“政府在这一两年来确实很重视垃圾分类工作,社区内的活动也多了不少”。居民们在实际行动上配合居委会、街道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乱扔垃圾,烟头、厨余等做好分类。“垃圾分类始于点滴,美好环境始于言行”,正是由于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海沧区的居民小区才会干净整洁。但是,部分小区内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罚款的了解不是很充分,很多居民只知道分类错误有罚款,而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部门来执行罚款,这导致了部分信息的不对称。在目前阶段,相关责任部门也很少开出罚单,一方面是市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政府监管指导仍需加强,路还很长。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纸上谈兵难见效果,更多的需要政府的宣传与实际督促相结合。“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湖里区:与智能化结合的垃圾分类模式
结束了对海沧区的调研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厦门市湖里区部分小区(如:唐庄、华东花园、悦华园小区、小东山社等)进行走访。作为厦门岛内核心区域之一,湖里区在垃圾分类方面力度大、成效好。经过对部分小区居民的随机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小区内居民环保意识较高。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非常清楚垃圾回收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好处。尤其是老人以身作则,积极分类,也给儿童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小区环境整洁,垃圾的去路比较清晰,垃圾桶的区域分布图让分类投递不再是难题,家家户户可见门口贴着关于垃圾分类的对联,小孩、大人都懂得“给垃圾一个家”。小区垃圾箱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垃圾种类,并且使用语音播报进行提示,帮助老年人和孩子进行垃圾分类。还使用了“乐色主义”这一类的标语,让垃圾分类在心理上的接受度更高。
在殿前街道,实践队员了解到,新型的智能垃圾环保屋已经投入使用,标志着湖里区垃圾分类工作向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也带来了宣传方面的积极意义。“垃圾屋的设计很人性化,后面的标语也非常有新意。”一位当地居民在采访中表示,“但是旁边配套的洗手池应该经常注意维护,现在很多垃圾屋的水龙头已经出不了水了。”据现阶段实践队调查数据显示,环保屋的造价不菲,而后期也存在用于维护的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智能化推行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回避成本与效益的问题。
垃圾分类新时代,我们依旧在路上
正所谓知行合一方为善,纸上谈兵无所为。中国推行垃圾分类时间较短,任务较重,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也绝非易事。我们可以拿日本的垃圾分类作为学习的范例,日本的垃圾分类起步较早,配套法律法规较为完善,而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强,分类也足够细致。中国的垃圾分类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政府可以一步一步抓,由小及大,从基层抓起,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高效快速地进行。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的新型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推动垃圾分类,需要政府与居民的齐心协作,需要宣传与监管的统一。从这个层面而言,厦门市依旧在路上,中国依旧在路上。
(文/涂雪彬 庄玮琦 图/周婧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693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