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正当时,浙理学子在行动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6团10队“垃圾分类”小分队成员于闸弄口街道春晖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前几日对该社区的了解,队员们发现在特定时间段内有不少身着蓝色马甲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垃圾房边站岗,于是队员们针对社区志愿者展开调查访问。
为了解他们作为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对于杭州市乃至全国各地该项工作的认知与期待,团队主要围绕着“定时定投”、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居民的配合情况及他们对目前小区的垃圾分类有的建议等问题展开。
据受访志愿者所述,队员们得知春晖社区共设垃圾房12个,基本上每个垃圾房都有两位志愿者。受访志愿者中有居民志愿者也有公司受过培训分配到此的志愿者。采访过程中,有不少社区居民在规定的投放时间过来扔垃圾,队员们近距离看到了志愿者们破袋的过程,垃圾房分为脚踏式开和感应式揭盖,在新颖的工具和志愿者较为熟练的操作下,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麻烦与脏乱。此外,每个垃圾房边上都有洗手池,非常方便卫生。志愿者们都认为这样的垃圾房的好处在于居民们扔垃圾时也不会弄脏手,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小区内也不会有异味。
志愿者们表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配合程度都很高,这也体现了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可以效仿上海垃圾分类的方法,对居民实施奖惩制或积分制,他们也希望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将垃圾分类变成一种习惯。团队成员注意到,每日投放时间结束时所有垃圾房内的垃圾桶都被集中到小区的东南角进行二次分拣。分拣处还有警察监督,他告诉我们这里的厨余垃圾会被送往居委会对面的处理减量点处理,那里有一台压缩的机器将垃圾脱水沥干,残渣直运公司发酵成肥料,工作的机器也是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后新换的。
垃圾分类不仅保护了资源,更是催生了很多相关产业,比如利用塑料瓶做道路的填充物、从旧手机中提炼黄金等。在这么多细心负责的志愿者协助开展杭州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情形下,居民们不仅对垃圾分类的逻辑把握得愈加清晰,对垃圾的后续处理方式也愈加了解。杭州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或许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正在稳步向前。
7月3日经济管理学院垃圾分类实践服务团队闸弄口小分队报送信息
通讯员何庆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97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