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一步一步地与“他”亲近
“万物皆可拓,除了我们平常拓的一些碑文和器物外,还可以拓树叶、木桩、手表和项链甚至还有活鱼。”拓片传承人徐可说道。对于27岁的徐可来说,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下来的这一项技艺,他已经做了15年。
我喜欢你,15年了
1991年,徐可出生在了安徽合肥。父母希望他的一生能顺顺利利,遇事都能够顺利过关,所以给他取名徐可(谐音许可)。徐可的父母均从事文艺工作,他们不仅擅长书画,还会拓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徐可最初学习的是画画。
除了父母外,徐可身边还有一些做拓片的亲戚。每当亲戚外出找做拓的碑片时,贪玩的徐可总是会跟着他们一起出去。时间久了,年幼的徐可也慢慢被他们反复拍打纸张的姿势所吸引,他表示:“当时觉得做拓的姿势很帅,还会引来很多人围观。”怀着这份崇拜的心情,徐可开始对拓片产生了兴趣,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徐可开始跟随亲戚学习拓片。
初学拓片并不像旁观那般容易,由于做拓需要长时间拿拓包,不断地去扑打纸张,徐可的手指没过几天就都肿了起来。身体上的不适应并没有浇灭他的热情,而技法方面的不足才是困扰他最大的问题,如何让透水性强的宣纸受墨均匀,但又不能从背面透墨,怎么让墨汁与纸张之间的过度质口清晰,这一步步的操作都需要徐可自己去不断地琢磨。
徐可的第一个作品诞生于老家城门口那只石龟的碑上,由于当时碑是竖着的,年纪尚小的徐可并不好操作,所以在做拓的时候,身边需要有大人帮他扶住纸。徐可回忆道:“那天有风,还比较热,这些环境下我都不容易去拓。”但他最终还是完成了这个来之不易的作品。
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分享给了他的初中老师,老师觉得拓片上的那些古字很有意思,便让他到讲台上读给同学们听,并要求他给大家解释一下拓片的内容。徐可感慨道:“因为是第一个成品,所以当时非常有成就感。”
“在那个时候,年轻人的性格都是希望受人瞩目。”徐可也不例外,在高中手工课需要分享作品时,他会把自己的拓片拿出来给大家介绍,平常时间里他也参加了很多学校举办的一些手工作品。虽然当时徐可身边的不少朋友或同学都对拓片感兴趣,但几乎没有人真正想和他一起做拓片。
回忆起这么多年的拓片生活,徐可认为自己痛并快乐着。至于为什么能坚持做拓片这么久,徐可回答道:“主要还是自己喜欢这个吧。”
27岁,从热爱到责任
高考前的那段时间,徐可为了备战高考不得不投身于学习,拓片的爱好也因此搁置了半年时间。后来考上大学主修城市规划的他,也将自己的时间更多地放在了学习上,对于拓片也只是在自己的业余时间练练手。
2016年,徐可成为了西南科技大学建筑专业的研究生,不过他并没有想学习拓片的转机将会在这里出现。清代以后,绵阳的涪城区开始出现了拓片,之后便代代相传。徐可偶然得知自己身边一个同学的父亲是涪城区拓片上一代的直接传承人。经过同学的介绍,徐可成功联系到了拓片传承人,并与其互相交流切磋拓片技艺。
“因为现在拓片的种类也比较多了,所以想要发展拓片必须做那些不可复制的小文化,才能有自己的特点。”徐可认为因为这点,使得涪城区政府想要培养一批新人传承拓片文化,所以他有幸成了这一代涪城拓片的传承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法,今年5月份,徐可专门去到拓片发源地的河南洛阳向拓片名师裴建平学习了一个月。
拜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在朋友的帮下,徐可联系上了裴建平,但因为现在的拓片市场鱼龙混杂,有很多人想通过偷拓(偷偷做拓)来贩卖文物,所以人品是裴建平收徒弟最看重的一点。裴建平在接触徐可后,感受到了他对拓片的热情,便同意了收他为徒。在洛阳学习期间,徐可不仅感受到了那里浓厚的做拓氛围,也发现了自己的做拓技法上不足。
11月28日,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举办绵阳首届传统文化展邀请徐可参展。他不仅展出了自己的《涪城拓片技艺》,还在那里教授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两个学生学习做拓。
对于徐可来说,这次参展最大的收获是与其他参与展会的非遗人交流后产生了新的思考。“我发现他们为这项技艺付出过很多,所以我当时觉得自己受到感动和触动。”徐可说道。
之前徐可一直都是用自己业余时间去做拓片,但《涪城拓片技艺》获奖后,徐可开始把拓片当成自己的责任。现在徐可每周都会抽出时间专门去做拓片,来提高技术,也会去一些地方寻找碑帖。
35岁后,我的世界只有你
“35岁后,我会专心做拓。”徐可提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活的压力和做拓的昂贵开销,让现在的徐可不得不同时兼顾建筑设计和拓片。
与此同时,徐可主修的建筑设计,也给他的拓片带来了很多的灵感。徐可的拓片已经不仅局限于平面拓,他还有立体拓。他把自己所学的素描也融入了拓片中,即将立体的东西通过墨的浓淡、光影关系和透视关系表现在平面的纸上,最终使图形得到立体的呈现。不过这样的拓片比以前的平面拓更加费时间,不仅做拓前要需要先绘图,防止做出的拓片走形,在做拓时还需要一只手拿拓包拍打纸张,另一只手则不断地移动纸。
技术上的难点需要徐可不断去尝试,而做拓材料的不足,需要徐可去找办法解决。在之前的操作过程中,徐可一直都在用能够溶于水的水性墨,但是这样会降低速度,因为要一遍一遍的把宣纸浸湿,直到宣纸完全干了,才能再上第二遍墨。当然,想让宣纸干还不能用吹风机,用吹风机的话会使宣纸表面凹凸不平,两片拓墨的浓度不一样,这样出来的拓片会很难看。所以徐可现在再用另一种方法,使用日本进口的油性墨,但是价格较高。
虽然立体拓比较复杂花费也比较大,但徐可还是很乐意去做。徐可说道:“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并不太感兴趣,如果想要拓片这项传统技艺被更多的人了解,只单纯的依靠以前的佛像、观音像这些是不行的,想要吸引更多人来对拓片感兴趣,就需要做拓的人不断地去创新。”
现在有很多人会把自己的照片印在木轮上,当成工艺品。因为木桩切开之后它会有年轮,它有凹凸感,所以很好看。基于这点,徐可最近也想把年轮做成一个系列拓片,不过这个工程量比较大,他也想找个人能和他合作。
提起每一次的创新的想法从何而来,徐可认为很多时候都是灵光一现。比如以前有从日本传过来的插画本,徐可觉得跟这个也可以和拓片结合。但是这些想法,还是需要他花很多时间去探索。“想和做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徐可认为。
此外,徐可还觉得自己拓片技艺需要更多年的沉淀,虽然学习做拓,不像画画和书法那样需要多年的积累,但是徐可想要让自己的拓片技艺更加精湛。这次从洛阳回来后,徐可也根据自己新学到的技巧,改进了自己原来对碑体和纸张都有危害的做拓方法。
回首过去的15年,徐可满是难忘的记忆。在和时间的较量和合作中,他一步步地与拓片亲近,虽然未来的路并不容易,但徐可认为:“既然是自己心中所爱,定会排除万难,坚守初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33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