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8月25日讯(通讯员 丁爽)
7月1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筑梦青年”实践团走进曾经滋养、历练青年习近平的地方——延川县梁家河村,进行以“初心不忘新青年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参观,希望在这里感受梁家河的精神与内涵。
一行人按照约定时间赶赴西安集合后,几经辗转,于11日顺利到达实践地——梁家河村。炎热的天气没有削减队员们的热情,黄土地上的山坡绿树也独具魅力,足下的黄土蕴含着这片土地淳朴厚重的历史。在梁家河——中国最基层的农村,习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深入群众中间,始终心系群众的疾苦和心声,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在梁家河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难忘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梁家河村的饮用水取自河岸边开挖的渗水坑,进入夏秋多雨季节,常被洪水淹没。这样的临时水源既不方便,也不卫生,1973年,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打下这口水井。“村民给我们介绍说。08年系统改造了村子里生活用水之后现在家家户户的用水都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村口的知青淤地坝,看到这一幕,“习近平带领村民深冬打坝淤地”的艰苦经历的生动场景立刻在脑海里翻腾——“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挖掘机、打夯机全都没有,都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经当地人介绍,如今的淤地坝已经经过了较大的改造,变得更加整齐规整,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加有效且显著。
除此之外,习近平在任村支书时还为村民们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带领大家修整道路,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状况。“只要看到村口的淤地坝,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知青岁月。”实践队员们感叹道。“正是因为这不变的梁家河精神,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了解历史,探寻初心。”一位村民笑着回复道。
观完沼气池,队员们直奔知青旧居,重温峥嵘岁月。知青旧居共三处,村民张青远家,是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的第一个住处。一线三孔的窑洞里,一盏煤油灯立在桌子上,面积不大的土炕上整齐地摆放着被子,炕的一边连着灶台,炕下留有烟道与窑洞顶部的烟囱连接,烧火做饭的时候炕也就烧热了。
昏暗的窑洞里,实践队员们想到了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的“四大关”之“跳蚤关”。“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我们几位知青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近平身体虽然好一些,但反应仍然很大。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
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让习近平坚定了扎根于群众,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投身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信念。
结束参观后,为了更好了解梁家河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以广才”的求知精神,实践队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结合在梁家河的所见所闻,分享心得体会。各位成员踊跃发言,队员说:“梁家河不仅哺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年青时期的思想,更包容鼓舞了他当时的行动,我们也应该在环境中汲取营养。也许书里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一件又一件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感动着我。”
从黄土地到校园的立志、立业、立功的人生征途,习总书记始终怀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坚定了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筑梦青年实践团 责任编辑:丁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400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