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都有着代表自己文化符号的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民族盛衰的历史轨迹,更孕育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深入挖掘丝绸之路上的器物之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文化调研团开展了“丝路上器物的文化交流”活动,奔赴杭州、宁波探寻“海丝之路”的故事。
第一站——蚕绢文化,情系你我(中国丝绸博物馆)
在工作人员的指领下,穿过丝路馆中庭,参观了源起东方、周律汉韵、丝路大转折、兼容并蓄、南北异风5大部分。透过高贵的龙袍、庄重的圣旨、朴素的日常服饰,队员们了解了从史前到战国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又到宋元辽金,中国丝绸文化走过了漫长而又辉煌的五千年历程,织就了从遥远东方传播至西方的万里丝路。
中国丝绸博物馆内丝绸制品
来到织造馆,团队参观了50多台种类各异、大小不一的织机。在参观中了解到,从早期的原始腰机到踏板织机,再到提花织机,每一台织机都展现了在当时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织造实践。织机的技术变革史,让队员们从中认识到织造技术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看到了世界织机的多元发展、相互交流、各自创新、争相辉映。
调研团穿梭于记录了百年中国服装变迁脉络的时装馆,驻足于一件件精美的丝织服饰前,透过不同风格的服饰,感受每个时代留下的烙印。被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女性服饰——旗袍,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继承了古代中国的袍服元素,又吸取了西洋服装裁剪方式,成为了中国服装史上的经典造型,流行百年而不衰。
第二站——陶瓷文化,追溯传承(南宋官窑博物馆)
在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馆中,大部分陶瓷器皿都是由陶瓷残片通过拼接或者修补工艺再现于世人眼中。透过这些大量出土的实物,同学们看到了南宋时期青瓷的古朴典雅,釉色的青莹晶润,纹饰的别具情趣。这些残片反映了南宋宫廷的用瓷状况,是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些略有残缺的陶瓷器皿,配上解说员生动风趣的讲解,加深了队员们对陶瓷文化、南宋历史的链了解。
队员在南宋官窑博物馆尝试“修复陶瓷”小游戏
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发明创造,其烧制技术不仅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并且推动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顺势而建,经修复,已能大致还原当时样貌。调研团成员们站在这恢弘的遗址前,凭栏而观,窥探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制瓷场面,感受陶瓷给当地带来的古朴华丽的生活状态。
在陈列馆的出口处,设置了一些修复“陶瓷”的小游戏。队员们满心好奇,都上前拿着“陶瓷”碎片,在体验区上比比划划,试图拼出完整的陶瓷。一开始大家思路全无,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合力完成了作品。“这太难了!足以想见那些陶瓷修复者的工作有多么困难。”队员们感慨。
陶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似一棵树,扎根岩隙,枝繁叶茂;又若一部无字而不朽的史书,承载着超乎人们想象的文化底蕴。调研团通过今日的南宋官窑博物馆之行,感受到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陶瓷文化。
第三站——庆安会馆,作如是观(宁波庆安会馆)
调研实践的第四天,团队从杭州来到了宁波,前往庆安会馆,倾听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并有幸采访到了会馆主要负责人丁洁雯老师。
队员们在丁老师带领下参观庆安会馆
丁老师向队员们介绍到,庆安会馆有三个别称:因位于宁波市(简称甬)三江口的东岸,且作为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故称为甬东天后宫;1997年被宁波文物局接管,成为国家首个海事民俗博物馆后,又被称为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由于该会馆是北号商业城邦所创建,故而还被称作北号会馆。而庆安会馆的每一种称呼,都让队员们认识到庆安会馆与海上贸易、海洋文化习俗密切相关,更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贸易往来,必有文化交流。最突出的一点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朱金漆木雕,在当时主要的用途是佛教造像,还有寺庙建筑。”丁老师讲到,“追根溯源,日本的佛教文化还是受到了宁波的佛教文化很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往来密切,人口流动频繁,宁波与日本的饮食文化也比较相似,比如,海鲜的做法、吃法、口味。丁老师与成员们分享道:“前段时间,有位日本友人来访,说在这儿吃饭就像在家里吃饭一样。”小小一个事例,足以让调研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宁波与日本在饮食文化上的完美交融。
第四站——泥金彩漆,非遗传承(宁波泥金彩漆)
伴随着车子的颠簸,团队走进了这个在地图上小到只有一个标记的地方——宁波市江北区太阳殿26号,门牌上标着的“泥金彩漆”四个字和迎面走来的李光昭师傅让调研团队员们肯定这儿就是目的地。 老先生80高龄依旧精神矍铄,与原本想象中衣着随意的民间艺人完全不同,长裤衬衣打理的井井有条,眼镜后的那双眼睛时刻闪烁着热情和艺术家才有的奔放。
国家非遗泥金彩漆工艺大师李光昭先生
走近侧房,门边的木架上依旧摆着老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前负责联系的队员说因为宁波这几天有台风,原本陈列的一些作品都已经被收了起来,留下的这些小件是因为听说调研团要来访专门留的。
采访前李师傅为调研团队员们沏泡了浙江的行茶,还兴致勃勃地询问安徽有哪些茶叶。是的,即将接受采访的是一位懂茶艺,讲生活,知艺术,又在自己的事业里坚持了大半生的人!
李师傅带领着队员们参观了他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他妈妈年轻时就曾用过的收纳盒,一些大型的家具,小的摆件。泥金彩漆目前只能手工制作,每一件都倾注了制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理解,每一件都反映出了制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也正是因为人与作品长时间不断的“沟通“与”磨合“,这些大大小小的器物才充满了灵性。器物已不再是简单地具有使用价值,更多的被赋予了”人“的意义,从而在各类文化的交融与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
几日的调研时光虽然就此过去了,但队员们了解、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步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会继续向身边的人介绍和宣传这宝贵的文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下一站,还会继续……(通讯员 曹振新 周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97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