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深入更清晰的了解2005年国家发行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现行情况与移民们的生活现状,大家加入了经管学院的“关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移民与精准扶贫调查”陈老师的课题并组建了“经管学院赴三江源调研团”。7月31日晚,海西州小分队正式启程!“一路清香”(渝鲁青湘)小分队在青海省西宁市集合完毕后踏上了开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列车,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大家聊到了火车熄灯后才各自休息。
中午,大家安顿好一切后正式开始了三下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是以问答问卷的形式开展,从而根据数据以及所见所闻所感来了解此次移民活动的具体情况。问卷从移民们的家庭基本情况、移民搬迁情况、土地与养殖情况、家畜养殖情况、财产拥有情况、家庭收支情况、社会参与情况、主观满意这八个方面进行。
第一站,昆仑民族文化村。
该村村民大都是藏族,从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移民过来的,因此他们村子也称为曲麻莱村,他们的移民距离大概为300km左右,属于跨市搬迁,无土安置,但仍拥有一部分草场。我们先去到了村委会与相关负责人说明了来意,负责人非常热情的带我们去做入户调查并为我们翻译。村民家装饰的古朴浓郁、非常有民族特色,村民很非常热情,给我们倒了奶茶并让我们品尝了特色美食。
该村有少数贫困户,村民们大多数靠着每年5600元的高龄补贴、5000元的草场补贴和3000元的燃料补贴以及打工收入来维持生计,整体平均收入相比于其他村落而言较低只有25000到30000元不等,即便是收入较高的村民家也是靠着现有的草场放牧来获得肉食来源和收入来源。该村由于村民原来拥有的草场面积较小只有几十到几百亩不等,所以每年的退耕还林补贴(即草场补贴)只有几千元,相较于长江源村的补贴而言略显无力。据调查了解,村民们打零工的收入也很低,所以基本靠补贴来维持生计。有位村民说:“如果取消补贴,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可见补贴的重要性。
第二站,长江源村。
我们到达村委会并与负责人联系,我们向其说明我们的来历并出示了学校的函调信。负责人欢迎我们的到来,并带我们进行入户调查。长江源村是由在2004年11月来自沱沱河的128户人家407人组成的,村中还有几家移民来自于多尔玛村。长江源村是一个已经全部脱贫的移民村,习近平主席曾在2016年来到此村考察。
通过访问与问卷数据得知,村民们每家普遍在牧区拥有上万亩的草场并用来放牧,为了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政策,大家放弃自己的草场与原有的生活举家移民400余公里来到这里。政府给每户分配一套通电通水的60平方米左右的公建住房并给予一些补贴。政府根据每家的草场面积不同给予草场补贴,通常都上万元,并且每家每户都会有每年3000元的燃料补贴,还有小于15岁和大于55岁的每人每年5600元的补贴等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次移民无疑是成功的。村民告诉我们:原来的居住点气候恶劣,住所水电不通,更无电器,夜晚是点着蜡烛照明的:交通条件不方便;子女上学不方便等等,而现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由于一些语言、工作技能和工资方面的问题导致就业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让他们所苦恼的。
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最大的感触就是感动,一方面,我们很感动国家对移民们的帮助,从培训会到分红再到补贴都体现着国家对移民们大力的帮扶,每一举措都改善着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村民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很有风险也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85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