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
--轻工化工学院学生赴江西省大余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广东省委关于开展“新时代新作为——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的政治任务,8月13日,由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8名本科生组成的“赣南觅红印,华夏展宏图”教育活动队,在学院杨波老师的带领下赴江西省大余县开展为期3天的“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类主题教育活动,并在中共大余县委宣传部及其乡镇级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圆满完成任务。
梅山魂,惊天地
8月13日下午三时许,活动队前往梅山解放村找寻梅岭三章纪念馆,队员们在沥青马路上挥洒的汗水,沿途栩栩如生的战士们的雕像,似乎在呐喊着,“我此番革命,是为国家,我此番献身,是为千千万万人的福祉”。经过近两个小时徒步,活动队终于抵达了梅岭三章纪念馆,过程虽艰辛,但笑容是甜中有感动的。
活动队向梅岭三章纪念馆赵馆长咨询了关于纪念馆的相关情况,以及这两年来的访客记录。在暂别赵馆长后,队员们自行参观纪念馆,了解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陈毅、项英先后在钟鼓岩寺、大余县、赣州、南昌等地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促成了南方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而南方游击队被改编为抗日救国武装炳蔚新四军的主体,经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活动队队员参观梅岭三章纪念馆)
红色心,觅故居
8月14日,活动队在池江镇政府及兰溪村彭坑村各村领导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彭坑陈毅旧居,探望了二十三余载仍坚守着这陈毅故居的八旬老人刘士华老先生。多少年的风雨兼程,只是为了一句承诺,“母亲(周三娣)临终前交代过,当年的革命者表示胜利后一定会再回来,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离开彭坑。”
这是一栋典型赣南客家名居,是当时游击队交通员周三娣的家,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而周三娣也就是游击队员亲切称呼的“周篮嫂”。1936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来到了池江彭坑,与负责大余池江片工作的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一起研究游击战策略,组织和指挥大余地区的反清剿斗争。
(刘士华老先生与队员们亲切交谈)
“你们不知道啊,我爸爸和我妈妈他们那一辈人才是真正吃了苦啊......”刘老先生拿出当年保留下来的黑白照片与书信,向队员回忆他的母亲周篮嫂等人的革命老故事,他目光炯炯,队员们耐心倾听,身临其境一般,感受着当时的紧张气氛,深刻体会到斗智斗勇,舍生忘死为国家的精神内涵,与一代革命家精神的传承对后辈几代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刘士华老先生与队员们的合照)
历史印,未来行
8月15日,为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先辈伟大的红色精神,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动队在赣州市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临时会议室召开主题座谈会,就赣南红色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进行交流与探讨。
通过这几天的实地寻访考察,队员们受益良多,大余客家人浓浓的乡情、革命先驱者满满的热血、军民一家亲牢牢的合作......在当时的情境下,想必感受更为强烈。会上,队员们分享心得体会,缅怀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赣南红色革命精神与文化座谈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不论是红色故都赣州市,还是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在当今时代的指挥棒下,跟着历史的巨轮向前滚动着,人们所向往的美好明天就在眼前。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我们当代青年更应该积极汲取营养,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结合中国的优秀特色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中国奔赴美好新时代而拼搏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66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