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赴西安户县“溯农民画之源·承古都文化之魂”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21号上午来到了有“中国第一画乡”之称的户县,近距离欣赏了具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的风格奇特、手法夸张的农民画,并和坚守在发扬农民画事业的农民画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诞生于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这个偏远市郊的小镇里,诞生了一群将泥土的芬芳和运动的猪狗牛羊画在纸上的艺术家们,如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他们以传承农民画为己任,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地记录农民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才创作出我们今天见到的和现代生活毫无违和感的农民画。
很荣幸地,我们采访到了户县农民画的代表人物:樊志华老师。据樊老师回忆,他是当年第一批农民画培训班的,和李凤兰老师一起,距今三四十年了。作为农民画的奠基人,他们早就将农民画融入自己的骨血之中,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其实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留给农民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实并不大,旧农村推倒了,竖起建设新农村的大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了,只留下轰隆隆的大机器从田地上碾过。正是由于农民画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樊老师他们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才令人叹服。
我们采访的另一位是子承父业的农民画家刘沣涛老师。我们进入他的画室,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位弓着腰聚精会神作画的老人,盯着画的目光灼灼,像看自己的孩子。这位刘老师的父母都是老一代的农民画家,父亲曾是农民画协会主席,作为一个出生即肩负着农民画传承的人,刘沣涛老师先是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敬佩,据他所述,父亲刘群汉是农民画的创始人之一,早年曾骑着三轮车四处寻找人才,想要培养人才,退休之后依然心系农民画的发展,亲自辅导农民画的作者,虽然身体抱恙,但是依然可以为品评农民画彻夜不休,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老师对父亲的事业耳濡目染,在他的影响下全身心投入了农民画的传承。他认为:“光环是别人给的,重要的是看自己为农民画做了什么。”并要有“兴我荣,衰我耻”的主人翁思想。他为过去的十几年西安户县在全国农民画比赛中金榜无名,银榜寥寥无几而忧虑。所以,他每天早上两三点起床,创作十几万字的农民画书籍,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更是为了自己口中的承诺:要给后辈留点东西!
听完刘老师的这番话,大家无一不动容。是啊,虽然农民画的发展不易,农民画艺术家的传承之路走得艰难,但是有山一样的农民画精神支撑着,这样的文化怎么能不发展,不流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24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