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康熙下江南,因委婉的曲调于京杭大运河边驻足寻觅,8月11日上午,烟台大学人文学院马堤吹腔社会实践调研队的成员们沿着京杭大运河,来到了德州市夏津县马堤村,听倾运河之上的古老文化――马堤吹腔。
沿着曲曲折折的山间小路,马堤吹腔调研队首先来到了马堤吹腔剧团中心,在宽阔而崭新的舞台上,马堤吹腔剧团的成员们早已在此等候。马堤吹腔现任团长王玉坤向调研队一一介绍了戏剧团的演员。我们了解到,剧团现在有近三十人,相比上个年代,减少了一倍。目前,剧团的主要成员是已经接近六七十岁的老人。“剧团离不开这些老台柱子,他们会一直唱,直到唱到不能唱为止。”王玉坤这样解释道。谈起舞台的变化,剧团第七代团长丁玉增激动地和同学们说:“上个年代唱戏没有固定的戏台子,都是剧团演员们临时用木头搭建一个简易的小棚子,剧团演员们一唱一整天,如今,马堤吹腔申请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出资,帮助剧团搭建了固定戏台,大伙唱的更起劲了。”
随后,马堤吹腔现任团长王玉坤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剧团的戏服及化妆间,在团长生动清楚的介绍下,马堤吹腔接近二百年的历史跃然于戏服之上。“上个世纪,戏服都是剧团成员们收集‘布票’亲手制作而成的,花样简单,如今,戏服样式多样,但剧团的对戏服的感觉从来没有改变过。”团长王玉坤笑着说道。在谈笑间,剧团第六任团长拿着厚厚一摞老照片来到学生们面前,向同学们一一展示了剧团十几年来的演出成果,从发黄的老照片中,同学们与剧团成员共同追忆马堤吹腔的发展历程。
马堤吹腔戏曲,如今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谈起传承的问题,团长王玉坤无奈地说:“现在,会唱马堤吹腔的人越来越少,愿意留在农村的年轻也人越来越少,以目前现状看,老一辈的台柱子不能唱时,马堤吹腔可能真的就消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会唱马堤吹腔的人很多很多,到我们这一代明显变少了,到下一代会更少……”
可在传统戏剧的传承问题形势依然严峻的同时,热爱这份事业的人也在继续倾注着努力,所以大家都相信,马堤吹腔会在运河之边越唱越嘹亮,马堤吹腔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04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