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3时许,初到苟坝,时任苟坝村村委党支部书记的汪敏先书记热情接待了队伍一行,汪书记与湛蓝径行的队员在村委会议室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和座谈。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汪书记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苟坝人,已经在苟坝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奋斗了大半辈子,用汪书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于苟坝也终于苟坝。”
图为汪书记湛蓝径行队员们在村委会议室进行交流和座谈
弃文入仕,从汪老师到汪干部
见面会后,我们几位队员们仍与汪书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炎热夏日的午后,我们再次来到村委并对汪书记做了细致的采访与深入的了解。
图为湛蓝径行所拍汪书记近照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汪书记担任村干部之前,曾是一名小学代课老师。汪书记谈起自己15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印象最深刻的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因为村子贫穷落后,年轻人都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村里。孩子们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但庆幸的是孩子们都很听话好学,并且早早承担起了一些家务事,汪老师看在眼里是既欣慰又心疼。
当时村子里的上课的老师寥寥可数,教室也不如现在的敞亮,汪老师除了教授他主要课程的英语课外,还兼职体育、音乐、科学等课程,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汪老师还自学了二胡、口风琴。汪书记回忆:“每每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神,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目光,都令我心疼不已。”也正是因为真正了解孩子们的期盼,汪老师毅然走下自己热爱的讲台,选择入仕。只有村子经济发展起来了,外出务工的村民才会回到村子里工作生活,孩子们才能拥有完整的父爱母爱,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是这一份“执着的信念”、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亲近的为人,汪老师在2003年从民选中脱颖而出,进入村委会任职干部。
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兴苟坝
汪书记说2003年至2008年是村子转型发展最困难的时期,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缺少青壮年劳动力、交通不便、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村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他与其他村干部商量后,决定号召村民们一起修建一条与外界连通的主干路,让滞销的农产品有了销路,也为苟坝村的脱贫致富铺开了道路。
除了丰收的农作物,苟坝村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重要部分,苟坝是毛主席用一盏马灯照点亮中国的地方。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苟坝会议旧址、周恩来住址长五间、红军老街等历史遗址,汪书记在认真考察对比贵州周边红色文化产业特别是遵义市的红色文化产业后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决定在苟坝村发展红色旅游。说干就干,汪书记和村民一道抓住当地红色文化,改建特色民宿,修建苟坝会议陈列馆、红军街等特色红色景区,2013年工程竣工后苟坝村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苟坝村也因此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图为苟坝会议陈列馆门前一景
苟坝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了附近村的目光。“乡村要振兴,经济要转型,百姓要实惠。才能使家家过上好日子。”汪书记这样说道。在全国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中,苟坝村会同附近的土坝村和花茂村一起发展旅游业,形成了一条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线路——“土坝接待,花茂体验,苟坝参观”的红色旅游观光区。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苟坝村的发展,相邻的土坝村和花茂村的经济也得到拉动,宛如“三驾马车”,齐头并进。2015年习总书记亲自来到花茂村,视察当地旅游发展状况,对花茂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汪书记说:“非常感谢上级领导的重视,村民的配合,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帮扶,苟坝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了。以前在村里很难看到电视、冰箱和智能手机,现在基本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彩电,村民也都换上了智能触屏手机;以前1400多名青壮年外出务工,现在过半数以上的年轻人回到村里;以前村民们过着单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在村里举办起了运动会,联欢会,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苟坝的蓝天白云、红砖绿野、鸟语花香,离不开村民们共同的努力和守望,更离不开汪敏先书记的坚守付出,我们愿苟坝的天空永远湛蓝,水永远清澈,我们愿在脱贫振兴道路上的苟坝乡村能够走向繁荣富强。
誓言无声,却有回响
苟坝村如今的新面貌离不开汪书记的付出,他带领村民实现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之前家家户户接水都要到村尾的小溪去,现在拧一拧水龙头,水就出来了;之前村里的电总是时断时续,现在从早到晚都非常稳定;之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下雨天的鞋子和裤子总会被泥水溅湿,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条条都连接到了主干道上,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苟坝村的贫困人口也从之前的86户,合260人下降到了如今的46户,合143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0元。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势头,让村民确确实实体会到了村里的发展变化,享受到了改革的福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在走访苟坝村民以及村委退休干部的时候,聊起汪书记,大家脸上都会不禁露出笑容,有些村民表示他在任期间确实是为村里做了不少的实事;有些则表示了特别的感谢;汪书记的老领导、革命老兵黄文汉老爷爷也毫不吝啬的称赞了汪书记的执政表现,说苟坝村就是在汪书记担任村干部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返乡当村官,村官似乎也成为了大学生毕业后的一个选择。而汪书记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学生返乡当村官,这个是十分好的,把学到的知识,见识到的世面都带回家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但是无论是谁,是什么身份,从政一定要清正廉明,更需要不停的学习。”期间,汪书记也提到要勤勤恳恳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虽然是作为采访提问的一方,但汪书记一席话,让我们现场的几位同学受益匪浅。
图为汪书记与队员们谈论苟坝村的发展状况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在苟坝见到了最生动形象的例子,一位和苟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村支书,一位把自己的人生和村子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村干部,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苟坝新时代,历史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汪书记对这项政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实践。他说:“苟坝村的脱贫致富之路要和遵义市的旅游服务行业相结合勾连,城乡要融合发展。遵义有全国闻名的遵义会议,但很多人还不知道遵义会议背后还有一个苟坝会议。”
汪书记还说道:“遵义市的红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最近和村子合作办起了果树种植,我们苟坝村的水果即将销往遵义市甚至更远的地方,将来你们可能在广东也能吃到我们苟坝的水果。”
谈起苟坝村的未来,汪书记不禁挺直腰杆,眼里似乎在绽放一种光彩。对于苟坝村以后的发展,汪书记想加大当地宣传力度,让外界更多认识苟坝村,更多了解苟坝会议,这样才能更好开发当地红色旅游资源,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图为下午五点采访结束后阳光下的村委会
采访结束已经是下午5时许,汪书记跟我们说,趁太阳还没下山要再到村里刚刚引进的果树种植园逛逛。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苟坝人,苟坝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汪书记对苟坝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感情。太阳似乎收敛它夺目的光芒,我们和汪书记会面的最后一幕定格在阳光下的挥手告别。望着着他远走的背影,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他正带领着苟坝村走向下一轮红色的艳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92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