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竹”常乐传承竹编之魅
摘要:品味竹编魅力,传承竹编文化。
苏轼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编作为我国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是将毛竹劈成篾片或篾丝编织成一种用具或工艺品的手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解竹编的文化特色以及今后的发展状况,7月19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魅力女红,篆绣传承”暑期实践团队对焦作市博爱县尚堂村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并访问了90岁竹编老先生卫世周。
走近竹编文化,品味竹编魅力
实践团队几经辗转,终于抵达博爱县尚堂村,见到了90岁的卫世周老人。他身着一白色汗衫,在自家门口专注地编竹篮,身体健硕的他性格格外开朗,与他交谈颇是愉快。
问候介绍后,卫老先生带队员们去看看村里的环境。村里树木茂盛,夹杂其中的几十亩竹林颇引人驻足,成为村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为竹编提供了原材料。随后,卫老先生带领实践团队走访了几户做竹编的人家。走进一户人家,前院和后院都有老人在编竹篮。据了解,有位老奶奶从7岁起便开始学习竹编,一直坚持到现在。她说到:“竹编是俺们这的传统,村里的大多数老人都是从小就学竹编,不过村里的年轻人很少有干这个的了。”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编一个普通的鱼篓大约需一两个钟头,一个月下来大约能做150个。除鱼篓外,他们还编垃圾篓、竹篮、果盘等日常用品,小部分留做家用,余下的便向外出售。
艺人现场教学,学习竹编制作
经一番了解,队员们对竹编的编织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卫老先生和其他竹编老人决定让队员们亲身体验如何编制竹编。
在正式编织前,需将竹子暴晒、淋雨,再暴晒、存放,然后才可进行削竹、编织等工作。需要格外小心的是竹条易划伤手,但大家仍然兴趣不减,学习气氛格外浓厚。在编织过程中,队员们体会到了制作竹编的困难,竹条不易削开,竹篮底座较难制作。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队员们收获满满,竹篮制作取得初步成功。
竹编后继无人,传承令人堪忧
竹,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从未在日常生活中缺席,但如今竹编的传承却堪忧。经卫老先生介绍,做竹编的多半是老人,年轻人现在都不愿意学了,相比之下,他们宁愿去做点小生意或者外出打工。从几户人家的走访中,实践团队发现从事竹编者确实少之又少。因此,关于竹编未来传承的问题,卫老先生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
在这样的的一个年代里,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是新时代人们的牵挂,新时代奋进的目标。
通过此次考察,实践团队意识到竹编文化是古老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愿竹编、女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迎来新时代的春天。
供稿人:刘一帆 高腾飞 吴琪 赵靖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48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