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西南大学田甜)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传承人对传承精神有何看法?7月19号,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三下乡小分队前往黔江区,以“传非遗文明,品文化风情”为主题,对重庆市黔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相关调查。
走近蚕桑丝织,经济生态双赢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黔江区自2011年来,蚕茧量连续7年居重庆市第一。
7月19号,三下乡小分队来到濯水镇双龙村桑田基地,这里栽种着大规模的桑叶,满目皆绿。据桑农李介绍,通过政府的“东桑西移”等政策,村里现有2600多亩的桑树, 将蚕桑产业作为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2015年整村脱贫工作通过了市级验收。
桑农孙说:“养蚕有政府政策扶持,栽桑、消毒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蚕定时发放和收购,养蚕时间短,收效快。而且栽种蚕桑改善了当地的石漠化地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朗科长带领三下乡小分队参观选茧过程
在专门收购蚕农蚕茧的加工公司,朗科长带领小分队参观了传统丝织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加工模式。选茧、煮茧、缫丝、检验等加工过程均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现代机器进行流水线加工。
工作人员正在烘干蚕茧
听淳朴后坝山歌,品真正传承精神
后坝山歌是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小南海镇的十三寨是山歌的发源地,后坝山歌的传承人田桂香现已67岁。
进入十三寨后的景观
7月20日,小分队探访传承人田桂香。据田桂香介绍,政府将后坝山歌纳入十三寨旅游的主要项目,成为旅游特色;有很多的大学、音乐教授前来调研,将山歌写成歌单,录制为光盘传播出去。有的山歌还融入了现代因素,重新编曲。
田桂香即兴为小分队唱《迎客歌》
田桂香说:“现在有三个徒弟正在为下一任山歌传承人而努力练习, 后坝山歌涉及到土家族多种民俗文化、特定时代的生活形态;作为传承人理解歌里的文化内涵,感悟歌里的思想情感,才能唱好歌。传承人要不为名利,沉下心来去传承,不浮躁,才能传承好文化。”
黔江区三下乡小分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了解,深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它的传承与产业经济、旅游经济紧密联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需要培养真正地传承人,宣传传承精神,沉下心来理解并传承。
小分队全体队员与传承人田桂香的合影
图 何奕伶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31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