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咸阳粗布文化调研团”在武功县继续进行三下乡活动。炎炎夏日,也改变不了队员们的热情与专注。在参观完电子商务体验馆之后,下午调研团如愿采访到了粗布文化非遗传承人——赵哲老师。
亲切,是老师的名片,也是粗布的名片
在联系赵哲老师并表达了调研团的采访意愿之后,他欣然同意。下午温度很高,调研团早早来到了苏绘合作社。忽然间,老师一身黑色粗布唐装,从门外走来,他面带微笑,热情地跟成员们打招呼。访谈中,他也耐心地答疑解惑,遇到细节问题,就选取陈列的粗布制品,娓娓道来。老师给予的是尊重和鼓励:他问道成员们的年龄,询问队员关于粗布传承和发展的看法,他希望调研团秉承西农“诚朴勇毅”的校训,为社会做出贡献。
1老师为队员讲述他的从业经历
传承,不是拘泥于过去,是勇敢展望未来
采访中了解到老师关于技艺传承的看法,他说,现在熟练掌握织造技艺的人大多已经60、70岁了,守旧是行不通的。所以要将技艺传给思维活跃的青年人,要培养他们的意识,要在市场有更多需求时,能打造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他希望粗布的传承不局限在自己家族的代代相传,而是选择培养更多有兴趣、有天赋的人,还让更多贫困家庭实际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粗布的未来更加广阔。
2正在织布的师傅
喜欢,是从业的初心,更是前进的动力
“喜欢,确实是喜欢”赵哲老师这样说道,“不管遇到什么阻碍,我都会继续做下去,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依旧在。”赵老师意犹未尽,调研团便将关于粗布文化问卷调查的结果与老师探讨。武功县以外的在校大学生、有工作经验的中年人其实并不了解粗布的存在,是因为他们甚至觉得粗布文化本身不讨人喜欢。如何进行有效的宣传,如何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加快研发进程,如何做到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实用性兼具,是打在人们心头大大的问号。不足和挑战,不是绊脚石,而是赵老师前进路上的契机和动力。
留白,是水墨画的诗意,也是粗布的诗意
白宣展开,寥寥几笔,山川脉络,虫鸟姿态都在画卷上;墨色晕开,诗意到来,留白更显境界。尽管研发技术一直在进行,但粗布的图案仍不繁多。柳条、提花、格子、线条囊括了它的基本样式。一种色彩,反复晕染,由浅入深。它的简单,它的纯粹,却是留在人们心头的淡滋味。
十九大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一种使命,传统文化也不局限于史记书籍的一章一页,保护从来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是真正的理解、探索与喜欢。传承文化的内涵和产业化、商业化并不矛盾。因为市场的普及,因为勇敢的尝试而改变家家户户的生活,从而得到人们的关注,得到更多的保护,不失为技艺传承的一个良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23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