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团成员与党安华合影
近年来,华阴老腔在华阴市文广局业务股长兼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的领导下,逐渐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特别是在2006年华阴老腔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和在2016年的春晚亮相之后,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关注。
2013年,国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华阴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黄金段”的靠近地区,其旅游业和本土民俗文化项目也因此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今年7月中旬,为了探究华阴老腔在2016年春晚曝红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由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7名学生组成的“华阴老腔暑期调研团”来到了陕西省华阴市对华阴老腔进行了实地调查。此次调研主要从旅游视角下探究华阴老腔所面临的旅游发展机遇和存在问题,调查重点包括华阴老腔及其代表传承人,调查对象涵盖推动华阴老腔“走出去”的相关者及其利益相关者。
调研团成员发放问卷
老腔的改革与传承
7月19日“华阴老腔暑期调研团”来到了陕西省华阴老腔保护中心,采访了华阴市文广局业务股长兼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
调研团成员采访党安华
从2001年起,党安华大胆尝试,把老腔皮影戏封闭式的艺术表现形式改为开放式表现形式,由原来的老腔皮影戏闻其声不见其人,改为闻其声观其人,使华阴老腔从此走出幕后,走向台前。
“最初老腔艺人们故步自封,追求一板一眼,改革不易,创新难行,但是改革势在必行,也需要成效显著。”接受采访时党安华如是说道。
据了解,过去的那种皮影戏主要为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戏,音乐慢,旋律简单,招式重复,以致渐渐地失去了观众。现今老腔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党安华的领导改革创新后,以展现人性的力量为主题,更适应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更易与当代人的思想产生共鸣。改革创新后的老腔更是受到国家和媒体的高度赞誉,这一里程碑式的艺术创新使得濒临灭绝的华阴老腔从此有了新的生机。
生机并不代表转机,即使老腔火了仍掩盖不了它奄奄一息的现状。如今,学老腔的人不多,懂老腔的更少。地方政府没有专项政策扶持,剧团老人慢慢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老腔的人大多半途而废,老腔所追求的艺术性与华阴游客所需要的娱乐性相冲突,甚至老腔起源地都难以掀起老腔热。
华阴老腔保护中心老腔表演剧团中的十一人是如今仅存的华阴老腔真正传承人。他们在各地的演出是我们看到纯正的现场老腔表演的唯一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承老腔技艺,他们特在双泉村老腔传承中心和渭南师范学院设立课程去传承老腔。
一声老腔,一生老腔
7月20日,调研团来到了双泉村华阴老腔传承基地,观赏了由2016年春晚原班人马——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一行十一位艺人主演的演出,随后并前去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王振中和张喜民。
老腔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摇滚”,有着超强的爆发力,充满原生态的震撼美: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块惊堂木、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接地气又独一无二。
张喜民在弹奏乐器
老腔艺人们在台上
此次演出一共有四幕:《关中古歌》、《劝孝歌》、《十样景》(打击乐)、《三英战吕布》(皮影戏)。台上,张喜民和其他艺人们表情丰富,充满激情,手中的乐器更是独具特色。在《十样景》一幕中,一人突然站起来,一手持惊堂木,一手持长板凳,用惊堂木猛烈敲击板凳,发出了节奏鲜明、古朴清脆的巨响,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冲击。
《三英战吕布》皮影戏
王振中,人称“白毛”,为华阴老腔界的泰斗。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艺人,一生跌宕起伏,但不管是文革十年的批斗抑或是各种奖项的斩获,终究离不开华阴老腔。谈及学习老腔的初衷,他说是兴趣使然,十多岁就开始了老腔生涯,每日练习,直至九十高龄。他说,老腔学习不易,努力要之,资质也要之。但他对待每一位上门求学的人皆一视同仁,免费教学,做到了桃李满天下。
王振中在家中
调研团成员采访王振中
在张喜民家中,调研团发现,他的小院与村里乡亲无二致,只是门头上挂着“老腔世家”的牌子标明他的独特身份,多的也只是几块他个人介绍和与其他名人合影的牌子。张喜民无论从相貌还是穿着上,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一口醇厚的方言,笑起来颧骨突出,额上堆满纹路。
“一上台,一张口,身不由己就开始了,但表情和表现都很自然。”张喜民笑着分享了自己表演的经历。“他们听不懂唱的啥,但他们可能懂音乐,他们爱看,每次都要谢三次幕才能结束。”张喜民所在的老腔剧团自05年起就走向全国,09年起就出了国门,登上过春晚的舞台,也曾去过美国和德国。
调研团成员和张喜民合影
张喜民在家中
作为华阴老腔如今少有的传承人,张喜民与我们畅谈了老腔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老腔从皮影中剥离,虽然经历过几次失败,可终是遇上了林兆华排演《白鹿原》的契机,登上了话剧舞台,也得到了和谭维维合作的机会,通过春晚让更多人看到它,听到它。
王振中,虽已老迈龙钟,沉寂在家,但是对于前来上门求学的人仍然热情招待,倾囊相授;张喜民,带着“喜民班”四处演出,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老腔的魅力。两位传承者一生都和华阴老腔脱不了关系,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广华阴老腔,为老腔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窘境:如何继承和发展?
谈到继承问题上,王振中和张喜民异口同声地说道:“学习老腔的年轻人太少了。”
王振中表示,老腔与皮影戏本为一体,如今与皮影戏分离,它的精髓已失去了十之三四。就华阴老腔的传承人来说,现在学习老腔的年轻人太少了,学习老腔的人也大多只是浅尝辄止,并未学到老腔之魂。老腔受到关注但却缺少传承,拥有热度但却难以触及其深度,“奄奄一息”便是对现今老腔的确切描述。
而张喜民说道,老腔发展不易,老腔传承更是艰难。就传人而言,尽管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也难以吸引青年传人。他现在的弟子大多数都是五十多岁,当中仅有一人能唱皮影和舞台。
目前愿意学习老腔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且去学习的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当地农民为主,他们学习也只是为了消遣一下时间,而愿意学习老腔的年轻人就少之又少。据悉,学习老腔是完全免费的,甚至会有补贴,但始终前来学习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年轻人们疏远老腔艺术,往往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衡量,学习老腔的话对自己的未来附上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华阴老腔艺人特别是骨干成员平均年龄都已五十多岁,甚至有些艺人已年逾古稀。
除此之外,华阴老腔的市场运行机制不太完善。就算在华阴当地,调研团也很难找到一处所谓固定的场地供华阴老腔的演出,即使是当地居民想在平时空闲时间看一场演出也十分困难。另外,近年来,华阴老腔虽然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时刻面临着远离人们群众的风险,而且某些老腔表演进行商业演出的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多数群众望而退却,很难真正欣赏到真正演出的老腔。
调研团成员与老腔艺人们合影
展望:为老腔呐喊!
华阴老腔在台上的一声吼给台下的观众带来了叹为观止的生命力,让台下的观众感受、关中地区老百姓们最朴素的生活态度,从艺术中感受人性的张力,做到领略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作为台下的年轻人,也需要为华阴老腔这份热血去呐喊。要想继续保持着华阴老腔的生机,作为后辈的年轻人,应该肩负使命,勇担责任,宣传华阴老腔,努力扩大华阴老腔的知名度;注重注入新青年的新血液,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建立演出场所,增加居民对华阴老腔的认同感,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另外,要注重对华阴老腔老艺人们的关怀,适当提高他们的曝光率,借此展现华阴老腔的魅力,提高其知名度。
就华阴老腔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调研团清楚认识到,对于华阴老腔的保护、传承以及未来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各方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出人们对老腔艺术所秉持的热情。有了这份热情,人们才会想方设法地去保护和继承老腔应有的魅力,从而保证华阴老腔这一丰富的戏曲艺术文化持续流传下去,成为我国戏曲文化当中的一颗明珠。虽然华阴老腔的生存危机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仍需要对此抱有希望,坚信华阴老腔在未来仍然伫立在戏曲界上,它将作为华阴、秦东甚至关中地区一张辨别度高的文化名片。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华阴老腔,从心底去热爱它,才能使华阴老腔吼声永不断,铮铮铁骨永不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70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