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沈石根 佘祥)7月22日下午,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湘潭县石鼓镇暑期社会调研团队到达了湘潭县石鼓镇,秉承着“探访非遗,保护非遗”的主题,调研团队成员们正式开始了寻找油纸伞的旅程。
初访老匠人
“一把油纸伞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这是团队成员向一个油纸伞老匠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一共需要八十四道”老人铿锵有力地回答了调研团队成员。据老人讲述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只是对于油纸伞的包装工作,真正的制作工序其实非常繁琐复杂,步步都需要做到非常熟练才能够做好一把油纸伞,她还非常热情的给调研团队介绍了粘结伞面的一家作坊。
图为队员与老匠人交谈
探访伞面制作工序
经过一路的寻找,调研团队寻着路人的指引终于找到了老人所讲的粘结伞面的作坊。
作坊并不是工厂车间的模式,而是一家家庭式的小作坊,门口密集的摆放着已经加工好油纸伞。“先要画上画,然后把伞面缝到伞骨上,最后还要钉钉子、做把手”,门口正在制作油纸伞的爷爷用热情洋溢的土话向调研团队介绍了粘结伞面的基本步骤,爷爷还亲自拿着做好的油纸伞给调研团队仔细进行讲解。据老爷爷介绍,旧社会时期的油纸伞基本都是用于实用,伞面材料一般是纸或者布料,做好后还要浸入桐油中,一把伞可以用上几年的时间。后来改革开放后油纸伞一度被洋伞取代,最近又以工艺品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为作坊中的老爷爷给队员讲解油纸伞
悠悠乡村路,听普通村民的讲解
离开了粘结伞面的作坊,调研团队又踏上了探寻之旅。顺着乡村干道,调研团队随机探访了路边的一户人家。据这家村民介绍,当地的油纸伞主要是以家庭式的作坊为主,大型伞厂很少,各家村民会接一些油纸伞厂的活,帮伞厂粘结伞面或者包装油纸伞等。村民还给调研团队形象的讲解了这种模式,“这一天家做六把,那家一天做六把,伞厂老板集合起来一天就有几千把”,听到了村民的介绍,我们不禁称叹起这种模式。
油纸伞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次初坊就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油纸伞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不禁让人庆幸后来它又以工艺品的形式复出。由点及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文化的魅力,民众应该对它们多一些了解、多几份传承。
图为队员和村民进行交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58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