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为响应2018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号召,由安徽工程大学“菁英班”成员组成的“承颐队”,深入阜阳(阜南县、界首市、颍泉区)、淮南寿县、亳州谯城等地,对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情况进行寻访调研。团队成员希望通过对阜阳及其周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的调研,进一步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探寻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建言献策。
阜阳市
7月9日,承颐队赴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拜访了阜阳程氏剪纸,并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兴红,程娟娟。通过对剪纸作品的赏析,回顾程氏剪纸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等。在剪纸的现场教学中,更是了解了剪纸背后所蕴含的民风民俗。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古今人物,都是随心所剪,无需模板,正如那句话“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休。”
7月10日,承颐队赴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寻访有“中国柳编之乡”之称的黄岗柳编。在这里,柳编不再是最原始的编筐,而是向工艺品和木制品的方向发展。传统柳编必须手工编织,导致人工费高且产速低,其市场也越来越小,因此,将柳编作为家居装饰品、工艺品,以及价格更便宜的木制品是其新的发展方向,且有着不错的国内与海外市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地也一直在积极地找寻办法,希望将柳编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同日,承颐队赴阜阳市颍州区“洪胡子”食品有限公司,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枕头馍,以及省级非遗传人——洪亮君。枕头馍是当地的特色小吃,馍焦金黄,厚达半寸,吃在口中,香酥柔润,有馍中之王的美称。在采访中,洪胡子说道,我们公司最大的要求就是馍的质量,制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食品就是靠质量赢来的信誉。
界首市
7月11日,赴界首市卢丽华彩陶艺术有限公司,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以及国家级非遗传人——卢华,卢莉华。界首彩陶技艺源于唐代,因制作彩陶选用的是界首特有的黄胶泥,而能制作出独树一帜的陶艺作品。制作彩陶的基本流程为:选泥,练泥,拉坯,修坯,施化妆土,刻画剔花,施釉,烧制等过程。其中上两次化妆土是界首彩陶的特色。目前,厂内员工很希望有更多对制陶感兴趣的年轻人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将彩陶打造成界首的一张名片。
淮南市
7月12日,承颐队于早上六点从阜阳市奔赴淮南市寿县,前往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传统制作工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县古城。八公山手工艺豆腐制作共包括6个步骤,分别为泡豆、磨浆、煮浆、过滤、点膏和成型。八公山的村民采用石磨研磨黄豆,石磨研磨需要一把力气,石磨旁边还要有人配合着添入黄豆,石磨磨浆能够更好地留住豆香味,豆浆磨的越细,最后成型的豆腐越细腻,越结实。
承颐队从八公山区豆腐村赶往淮南寿县历史文化古城——寿县古城。寿县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寿县城墙作为宋至清代古建筑,同时也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
随后,承颐队不顾骄阳似火的天气又赴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寿县博物馆;
寿县博物馆在文博界享有很高声誉,在安徽仅次于安徽省博物馆,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团队成员在馆内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通过参观馆内展示的遗址,馆内所记载的历史文化,馆内的文物简介等方式,对于寿县的千年历史有了简括的了解。
亳州市
于7月13号,承颐队从寿县出发前往老子故乡,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安排住宿,规划路线行程后,由于时间原因休息一晚后,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并拜访了市级琴书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夏魁山。亳州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位于亳州市花戏楼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琴书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夏老师琴书师承父亲,夏老师的琴书即有传统琴书的特点,又有他自己对于琴书的理解。他演唱的琴书音韵沉稳,情调感人,掌握了琴书的各种乐器(扬琴、手板、钗、八角鼓、四股弦等)、唱腔韵调(引子、紧二八、流水、含腔等)和各种人物的表演动作。深受当地群众,游客的欢迎。不少民间艺人对这种独特的琴书产生了极大兴趣,纷纷效仿学唱。夏老师的学生遍及亳州的三县一区及周边城市(包括河南省),为了宣传琴书传统曲艺他免费教学,言传身教。且十分感谢亳州市政府、文化局、旅游局的大力支持,能够让自己的琴书曲艺在花戏楼聚义堂演出。
在这次的走访调研活动中,辗转三座历史古城调研八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未在同一个地方,当问及传承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时,他们做出的回答是相同的。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已经无法养活他们,为了生存他们只有通过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艺。但他们心中又深深充满着遗憾,遗憾于机械化生产不能把传统手工艺的“灵魂”展现出。虽经济突飞猛进,但作为传统人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无论黄岗柳编、八公山豆腐等手艺的工厂化,作为传承人都会免费地展示出手工艺生产流程,开放性地供旅客前来参观学习。因为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记忆,更是中国的历史记忆,符号记忆。正是这些中国的独特文化构成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去弘扬,去保护这些中国符号。
文化不衰,精神永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10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