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经过前期了解和预约,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赴红安县寻访红色家风社会实践队如愿约到了本次寻访红色家风的重要嘉宾——胡耿。为了更充分地了解胡耿老师在研究和宣传红安精神方面做得贡献,实践队兵分两路,一路访谈红安精神传播者胡耿老师,一路前往县档案馆参观胡耿老师个人档案展。
(胡耿老师)
他选择了红安,红安也选择了他
胡耿,1934年1月生,曾任“航空兵英雄中队”政委。1978年9月转业后,主动申请到革命老区红安县工作,曾任红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现任红安老年大学校长、县关工委副主任,任数十所大专院校的兼职教授。
“一生在世无愁忧,戎马半生为国酬;长空骄子吾作伴,大地良师众相求。母病回乡尽孝道,子康落户到赤州;三十余载讲红史,一息尚存不言休。”这是胡耿老师在自己八十大寿是自创《八十述怀》表达的人生经历和志向。
他来红安的后半生只做了一件事——研究红安,宣传红安精神。 他说当时他专业放弃了在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机会,就想到革命老区和艰苦贫困地区来工作,他跑遍了黄冈地区十多个县,了解到红安这篇土地上牺牲了2255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革命烈士故事,最终他选择了留在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他说他们那一代人习惯了艰苦奋斗,想靠自己的能力为老区和贫困地区做点实事。从1987年4月开始至今,胡老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报告3000余场,直接听众达到200余万人次。自此,胡老成了名副其实的红安精神传播者!
虽然胡老不在乎名利,但是人们群众对他为红安和全社会的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胡老先后荣获“感动黄冈十大人物”提名奖、湖北省第三届“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提名奖。2013年被评为红安县“第一届感动红安十大人物”,2015年被评为“黄冈市首届十大杰出老人”;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关工委,先后评为全国先进离休干部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可以说:胡老选择了红安,红安也选择了他。
严谨治学厚积累实事求是传精神
胡老的书房被他用名字的两个半部命名为“古火书斋”,进入书斋,仿佛走进了小型历史图书馆,四面整齐地摆放着书本,形成一面面"书墙",可见胡老对文学历史的热爱和不断学习研究的匠心。书墙上方是各大高校和组织送给胡老师的锦旗和纪念品。
(胡耿老师展示的读书笔记)
交流中,我们得知:胡老先生为了讲好红安精神,就明确向县委提出了“不当正职、不要任何职务、不要随便调动,只要时间”的要求。此外,胡老还坚持阅读看报,时刻保持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家里整整两间房的书都是他阅读过的,而且在他读过的书籍、报纸总是会被看到圈圈划划的痕迹。他随手翻开一本曾经阅读的书籍,上面密密麻麻又工工整整的做了读书笔记。
胡老说:为了将好革命先烈的故事和红安精神,他1个人走访了100多个老红军和将军后代,考察了100多个革命遗址,走进数百个个红色村落,收集了无数革命先烈的故事。他说他演讲、讲座从来不写稿,都是定好主题,各种史料素材信手拈来,不仅收放自如,而且颇受欢迎。
他认为做学问、讲历史应该实事求是。因此,他考证了无数资料,纠正了“红安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的错误说法,将它表述为“在红安这块土地上诞生了红四方面军、重建了红25军、改编了红28军三支红军部队”。
40年来,胡老用自己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厚积薄发的学术功底,参与《红安县志》等史料的编写,参与县内各纪念馆、博物馆的改建扩建。不仅如此,胡老还在县档案馆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档案室,档案室以“我爱红安”为名,分为历史剪影、学习红安、研究红安、建设红安、宣传红安和点赞与褒奖等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档案资料都是胡老辛苦收集而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为宣传红安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
家风是家中精神的传承
在谈及家风时,胡耿老师总结道,“家风是家中精神的传承。”而精神谓之于胡老则是信仰的坚持、血泪的结晶、集体的意志、无私的奉献、法纪的坚守、时代的准则、奋战的动力、不朽的号角。“精神是没有所谓过时的,任何时候都有它的价值”
胡耿老师认为,最能代表红安家风的应当是“毫无私心的董必武”和“严格要求子女的李先念”两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家风。李先念同志在任职财务部长时便不允许家人经商,这是对自己家庭的严格要求。董必武同志的家风更是自先辈起便代代相传,全族恪守,传承到董必武同志一辈时,被他总结为“朴诚勇毅”四个字。
谈到红安精神,胡老把它总结为“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一要三不要”即为: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即为: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胡耿老师最强调的是“紧跟共产党走”,他用张南一和秦绍勤英勇就义的故事告诉实践队员们,革命先烈们紧跟党走的决心、勇气和信念。
而胡耿老师自身的家风也是优良质朴:第一点:清白做人。诚实守信,有一说一。正如王冕诗中所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求名不谋利,一生坦坦荡荡、清清白白。第二点:朴实道理。即踏实做事,踏实做人,认定想做的事,便会认真做到底。胡耿老师在他八十大寿题诗中写道“三十余载讲红史,一息尚存不言休。”伟大便是如此,将一件事坚持认真做好,用一生来守护。
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胡耿老师数次提到自己在高校、中小学做演讲的情形,每每提到青年学子与胡耿老师的交流,他的眼神中总透露出一丝欣慰与向往。他说“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一辈人已经老了,希望还是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他还说:“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你们年轻人一定要铭记历史,学习红色精神,拿出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和底气,弘扬中国精神。”
走访红安的数日里,所有家庭都极其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每一位受访的老党员、老干部也都对实践队员们十分热情。这样对年轻人的重视与期盼,大抵也是红安的共性,是红安人民为未来的美好希冀。过去,红安烈士们所期待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墙壁放水,屋檐讲话”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而新时代的人们所期待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正在进行中,我们正一步步地靠近。老一辈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这种嘱托与任务,也正如红安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家风一样,如今传到我们这一辈人手中。(通讯员:刘琬融、管绮雯、王敬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74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