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姜村,这个距离杭州市淳安县城50多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先后成为习近平等四任省委书记的联系点,如今它摘去贫困帽,摇变美丽乡。
“到去年下姜村实现了全村经济总收入578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4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7万元,分别是2003年的17倍、8倍和78倍,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7月,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筑梦千岛”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近下姜村,领略这座美丽乡村的崛起之路。
路径一:传帮带,支部书记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改革开放40年来,下姜村实现温饱梦、小康梦。现在,我们要向第三个梦进发:振兴梦。这个梦才刚刚开始,因此,也称下姜村为梦开始的地方!”这位四次受到习总书记接见、在下姜村工作逾三十年、如今已67岁的姜银祥老书记,在七年前退休之际,主动向村委会请缨,义务当起了下姜村的“解说员”,思源亭、沼气池……村里的青石板路,姜银祥已经踏过无数遍了,走到哪儿他都有一肚子的话讲。
“我和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每天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让游客留下来,想的都是全村人能‘劲往一处使’。”姜银祥为了让下姜旅游更接地气、得民心,在自家门口摆了一个老石磨供游客体验,让来的人喝上自己亲手磨的豆浆,丰富旅游项目。一老一新搭班子、默契配合的这两年,解决了民宿发展“过剩”等问题。一个有群众基础,一个懂产业发展,共同打造下姜村特色旅游金名片。利用下姜村的各种资源优势,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把下姜村的旅游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路径二:人才支撑,产业兴旺
一把篾刀,一双巧手,姜祖解一做就是五十年。姜爷爷热情地招呼队员们吃刚刚蒸好的白馒头,“竹子是自己种的,竹屉是自己编的,蒸出来的东西很香,村里的每家每户都用我做的。”想起曾经风光的篾匠手艺,姜爷爷的眼里满是骄傲。从小跟师学艺、埋头做事,几十年如一日,他完全没有被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急了脚步,摒弃“高效”原则,立足于脚下,为每一个微末的细节较劲,在时光打磨中传承匠人精神。
“我们这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美食。”64岁的麻糍师傅江顺祥亲切地对实践队员们介绍道,浓浓的糯米香在江师傅打开蒸笼盖子的那一瞬间飘满了整个房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麻糍制作方法逐渐改进,但缺少了一种自然淳朴的独特风味,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麻糍的含义也逐渐从解决温饱的食物转为品尝文化感受历史的载体。“村子里也很支持我们的手工麻糍,不仅给过我们经济上的补贴,浙江省省委书记车俊、杭州市市委书记都来关心视察过,杭州市委书记还亲自捣过麻糍呢!我想把这个传统工艺好好传承下去。”
除此之外,下姜村结合山多土地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2004年开始,下姜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乡村旅游。“现在下姜村民宿只有400多个床位、餐饮只有1000个餐位,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民宿产业1000多个床位,这样这个产业才能做大。”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葡萄大观园、草莓园、农家乐,一到旅游旺季就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下姜村成了城镇居民休憩新去处,加快实现“卖产品”向“卖生态”稳步发展。
路径三:党建引领,八八战略再深化
一到下姜村,路边都竖着党员“环境卫生承包牌”;党员积极亮身份;利用下姜村的红色资源搞培训产业,随处可见各地前来调研学习的横幅字样……
队员们来到群众观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氛围,切身感受群众路线教育的深刻内涵;走过思源亭,认真观看习总书记的来信、实物和下乡时的照片。走习总书记曾经走过的路,听习总书记说过的话,才更加明白只有内心深处敬畏群众、贴近群众,理解群众,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同志曾在下姜说,“下姜村的发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经过走访心系群众的老支书姜银祥,拜访兢兢业业的竹篾匠人、麻糍店家,感受当地浓厚的党建文化,队员们意识到,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大学生也不能缺席,只有秉持公仆情怀、磨出匠人精神、对党忠诚融入灵魂,才能担起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67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