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雨婷吴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走于乡村山路,不分昼夜;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坚持最初的岗位,心存村民,不为己私;有这样一群人,无论忙与不忙,他们总是将他人的生命安全、健康需要置于首位。
2018年7月17日湖北医药学院"医探医路"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风景村采访三代乡村医生,深入了解农村医疗卫生发展。
"我的医术是从我的岳父那里学来的",说话的人叫刘大华,涧池乡的一名退休的乡村医生,如今已经年近花甲。
一代村医,秉承医术
据刘大华老先生的讲诉,他的岳父王昌林是当地最早的乡村医生,在村民的眼中,他兢兢业业,始终以解除村民疾病、恢复健康为初心。
二代村医之路一走就是20多年
从最初的一名教师转换为跟随老丈人学医的一名乡村医生虽经历很多困难——白天干农活,晚上抽空学习,把学的医学知识编成歌唱,唱完才能睡觉,并且第二天要给岳父检查,这远远是常人无可到达的高度。刘大华老先生表示:"当初走上这条路都是源于岳父的指导,我记得那时候是1977年,乡里缺乏为父老乡亲看病的人,我便从教师转行为医生,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做竟是20多年,这些年来我从未后悔,为能给他们提供方便感到高兴。
现今的医院按规定作息工作,朝八晚五,但作为那个时候的乡村医生,基本上是随叫随到。当志愿者问到乡村医生的工作状态时,刘大华老先生会心一笑,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说:"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节假日之分,只要有人需要,即使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事,即使睡着了也要提着药箱赶过去,即使夜里黑呀,但摸索着也要去啊!"
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血气分析仪、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都是医疗事业的物质改变。而相对于乡村医疗的改变来说,王大华老先生表示:"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村医生要进行医疗培训,送药到手,看药到口,看病人吞下药才能走。这些年,光医疗室都换了四五个地方了,这怎么不是变化呢?"
刘老先生驻守的这20多年里,他用自己的青春守护着这个乡村的安宁与健康,他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他的儿子刘礼忠,值得所有人敬佩。
三代村医,不为己私
刘礼忠本来在浙江工作,从父亲那里听说乡里有个乡村医生的培训名额,他便抓住了机会,准备回家乡尽一份力。接手父亲的工作后,他尽职尽责,曾用自己的工资去补贴村民们看病的费用,被村民们深记于心。问到如何看待医疗改革时,他表示:"国家医疗改革确实很好,村里的医疗条件改变了很多,医疗器械也先进了很多,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但是些方面的落实还可能存在问题。"
刘医生表示行医的过程虽然很艰辛,有很多时候白天夜里,特别是夜里一个电话便要急忙赶去,也是很磨人的,但是这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应该做好,能方便村子里的每个人就应该感到欣慰。随后他和志愿者们分享了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有一次隔壁村有个身体虚弱的男人夜里突发高烧,百感交集之下他只能尝试各种降温方法,从腰部给予药物,酒精擦拭等等,很久才把体温降下来。通过这次经历,刘医生说即使在忙,也要随叫随到,一切为了村民的健康着想。
乡村三代医生,需要人们理解
三代人有三代人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和为人,志愿者不仅看到了医疗改革在农村中的变化,也学到了身为一代医疗人员的担当与责任精神。村医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村民服务,更希望的是得到村民们的理解。
医疗改革在进步,社会更是在进步,"医探医路"暑期社会实践队不仅仅是为了普及新农合政策,更是为了培养当代医学生对国家医疗的责任感,加深他们的认识,更好地回馈社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44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