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传统媒体一直是社会公共舆论的主导者,受众更多地是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是形式单一的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选择了拥有海量信息的新媒体,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对于事件人们有不同看法,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与其他人交流,甚至把自己视作意见领袖,传播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可是真正有用的信息又有多少呢?我们真正从中获益的又有多少?
各类网站、APP每时每刻都有着成批的推送信息,为了在受众的浏览过程中“脱颖而出”,标题党似乎已经成为信息发布者一种惯用的手法,一些标题骇人听闻,内容却让人虚惊一场;一些文章发布者的言论极端、片面甚至有误虚假,却也让人们屡见不鲜。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历史上一次恐怖的新闻事件。19世纪末美国的威廉赫斯特和约瑟夫普利策为了在报业竞争中更胜一筹,两个人由一场“黄孩子”的闹剧揭开了黄色新闻的帷幕,运用煽情报道、耸人听闻的宣传等方式对新闻大肆渲染,煽动大众情绪,以博取大众眼球,获得高额利润。
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多,人们各色各样的言论也越发猖獗,信息过剩让人们在面对信息的时候,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这些信息如果不加以审核和黄色新闻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恐怕也需要经历一场历史的重蹈覆辙。
在我看来,信息的种类直接影响着当代人的文明素养,信息泛滥成灾,带给社会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这样原本值得开心的一件事就变成了一种灾难。
作为新时代信息的传播者与参与者,我们都应该学会自觉维护我们的信息环境,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造福人类。
http://www.dxsbao.com/news/745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