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在于真情,扶贫在于精准。作为山东省优秀的扶贫脱困县城,平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加快减贫脱贫步伐,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
7月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路者实践队一路向西,直达平邑,只为寻觅扶贫脱困的真实理念。
党的正确领导,是扶贫攻坚的大旗
上午八时许,队员们从县城出发。一路上行车颠簸,平原逐渐消失在视野,眼看公交车驶入山区,探路者实践队一行人即将到达目的地。
在沂蒙山区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小山村,地处龙顶山山顶南麓,四面悬崖耸立,这就是平邑县九间棚村,也是探路者实践队调研扶贫脱困的第一站。
来到山脚下已是十点,天气燥热,蝉鸣聒噪。一行人背着行囊稳步向前,盘山公路上是数不完的美景,满山的果树更是给队员们带来了十足的趣味。终于,队员们到达了山顶,走进了九间棚村历史展览馆。
与其说参观展览馆不如说是展览馆带领队员们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重新走了一遍九间棚的脱贫之路。展馆墙上的历史事迹让队员们深受感触,这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历史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干部就得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没有这三条,我就谁也领导不了”观看了九间棚村展览馆里的纪录片,村党委书记刘嘉坤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队员们的耳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九间棚村就开始了扶贫脱困的艰苦旅程。
来到九间棚村展览馆,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漫长的奋斗历程写满了党员们的正确领导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展览馆的历史印记告诉队员们:起初的九间棚村因为地理因素缺水缺电,只有一条贫瘠的羊肠小道直通山顶,交通等问题限制着村子的经济发展。作为九间棚的领导班子,刘嘉坤等九位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为架通电路捐出自己家里急用的钱,积极投入到道路修理的工程当中。通了电,修了路,有了水,这才有了九间棚扶贫脱困的基础与保障。为了加快扶贫脱困的脚步,走上致富路,九间棚党支部以“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的坚定理念,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带领村民进城办厂,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历经沉浮,最终选择了做强做大金银花产业的发展道路。如今九间棚集团已经成为了国内金银花产业的领导者,不仅带动了金银花科研技术的发展,更帮助九间棚村民摆脱了贫穷的命运,成为扶贫脱困的优秀代表。
行走在九间棚村,参观了九间棚水库,九间棚旧址,民俗馆……队员们走过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充满了辛勤的汗水。每次与路旁的村民交流,队员们都能体会出享受新生活的喜悦。午饭时,队员们受到了九间棚村委会的热情招待,在村里的餐厅内用餐,热情慷慨的九间棚村向队员们展示出了他们好客豪爽的风度。
“龙顶山龙争虎斗,九间棚九柱擎天”九位党员干部的伟大铸就了九间棚村美好的生活。党的领导是旗帜,是大方向,它带领着人民群众积极进取,走在扶贫攻坚的前列。探路者实践队的第一站充满了党性的优良精神,也发掘到了扶贫脱困道路中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们必不可少的作用。
深入基层,了解民心,为扶贫攻坚做出行动
为了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于扶贫攻坚的实施与参与情况,探路者实践队于7月3日早上进行了群众问卷采访。
这里的早市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集市,人们在道路两旁摆放着早点或是商品。队员们在路边走走停停,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老人、年轻人、小孩子……一副热闹非凡的场景,浏览了许久,队员们才拿出问卷,准备开始工作。
“咱县里的政府干部好啊,踏实做事儿,要是完成了脱贫目标,得好好谢谢他们!”调查过程中的一位刘姓的爷爷如是说道。老人告诉队员们,他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天在早市摆摊卖菜,家是附近村里的。
老人文化水平很高,填问卷时十分细致,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于平邑县农村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刘爷爷认为县政府的积极领导是扶贫效果的保障,有些干部党性觉悟很高,一心一意为人民,他们都看在眼里。
随后队员们与城管执法大队的值班人员进行交流,也让他们参与到了调查问卷之中。“咱们县的扶贫效果很显著,政府县委的扶贫力度大。”其中一位值班人员也对县里的扶贫工作表达了态度。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2016年是集中攻坚脱贫的一年,脱贫人口2.4万,占贫困人口的40%,是平邑县脱贫“三年两步走”的良好开端。而这一切都与县委县政府的专项扶贫行动与责任分工不无关系。平邑县开展多种扶贫计划,包括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针,运用当地现有资源,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基地,规模养殖,农村电子商务等多种产业。同时开展社会捐助扶贫、文化扶贫、社保政策等特殊扶贫措施。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地打响扶贫攻坚战。
一上午的问卷调查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平邑县人民的热情,更让队员们了解到了县里的扶贫工作现状与成果。深入民心是任何工作的基本保障,队员们拿着厚厚的问卷开心地互相交流着,这是他们此行的重大成果。探路者实践队衷心地希望平邑县可以完成扶贫的艰巨任务,为百姓造福。
http://www.dxsbao.com/news/590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