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岸名师讲堂·纪要|邱新有:问题方法论与创新论文的写作技巧
6月9日晚上,我校美术学院“溪岸名师讲堂”有幸邀请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前总编邱新有教授莅临美院做客。邱教授曾任我校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西抚州黎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是国家二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政治传播、文化传播、新媒体与乡村治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六部。作为C刊主编,邱教授不仅科研成果丰硕,在如何写文章、做选题等方面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本次他带来题为“问题方法论与创新论文的写作技巧”的讲座,在美院B501报告厅,与美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很高兴来到美院跟大家交流,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怎么写文章。结合我自己长期做编辑和科研的经历,我想跟大家谈一个话题叫“问题方法论”,主要谈三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做编辑的角色,讲讲核心期刊编辑眼中的好文章;二是根据自己做研究的经验,介绍一下我的问题方法论及应用;三是根据当前期刊界的现状,说说创新论文的表达策略与技巧。
一、核心期刊的编辑角色及其眼中的好文章
所谓“核心期刊”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学术期刊。主要有四种类型:北大中文核心、南大CSSCI来源核心、专业核心期刊和中国社科院的AMI核心。
按规定,一般学术期刊审稿流程都实行三审三校制。其中涉及难点热点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敏感的政治问题,有时需要请学术界有关学科专家审读,甚至报送有关权威机构审读。但多半都是按照下面流程审核:
(1)初审(含外审,通读全文、作出判断、写出意见)
(2)复审(通读全文,核定初审意见,解决遗留问题,对学术质量负责)
(3)终审(抽读部分内容,审核初审、复审对原稿的加工处理部分)
从流程可以看出,所有文章必须过编辑的初审关。那么在核心期刊编辑眼中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
在核心期刊工作的编辑,已经不再是原来那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纯编辑了,他们自己也做研究。在他们的眼中,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一般主要看文章的七个要素:
一是标题(短而精炼):可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
二是选题(新颖独特):可判断论文的问题意识
三是摘要(三个要素):可判断作者的学术功底
四是方法(选择正确):可判断作者的学术视野
五是论证(科学严谨):可判断作者的治学严谨
六是观点(创新表达):可判断论文的学术创新
七是规范(内容形式):可判断作者的学术规范
二、经验之谈与问题方法论
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论的成熟程度。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两大学科中。传播学领域,谈论研究方法的很少。早些年,在中国也出版了一些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但这些书的内容,从方法论到知识体系,多半都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在这方面的专题论文很少。
2014年《新闻记者》杂志曾在第九期和第十二期分别进行过两次专栏讨论。我当时正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有幸参加了这次讨论,大家有兴趣可以从知网中下载这七篇论文来看看,同时可以比较一下前六篇作品和第七篇作品的区别。
1、我在方法论的讨论方面提出了“问题方法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建构了问题的逻辑定义)。汉语词典里对“问题”的回答或解释是:题目和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以及事故或意外。英文中作为名词的“问题”是指“问题、难题、待解决的事情、疑问、怀疑等”,作为动词的“问题”是“询问,提问,怀疑”。这种中英文的解释都是基于语言学的维度,且用词语解释词语,从逻辑学上讲这样的表达并不科学。那么到底“问题”是什么?“问题”概念的逻辑界定是:社会事物表现出的各种现象与我们对该社会事物预期之间的差距称之为问题。差距越大,问题越严重。没有差距,就没有问题,或者说问题解决了。二是,给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根据问题的表现形式将其划分成正常问题和非正常问题;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将其划分成为研究问题与日常问题;根据问题产生原因主观判断正确与否将其划分成真问题与假问题。三是,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处理策略:针对正常问题:提出了将“正常”问题“非正常化”的策略;针对非正常问题:提出了将“非正常”问题“正常化”的策略(这里要充分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建立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将个案研究推向深入,从中建构新概念和发现新理论,或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论述)。
2、提出“问题方法论”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一是,可促使社会科学研究更接地气。问题方法论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我们时代与现实,回到学术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做接地气的学问。社会科学研究的宏观目标是要逐步建构起超越中西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论述。要实现宏观目标,必须依托微观实践,即面对中国的现实,做出接地气的创新研究来,越是地方性的研究,越具有国际性,这才是中国学者走向国际的突围之路。二是,可帮助我们找到创新性的研究问题。问题方法论强调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往往会产生“知识错位”现象,当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之间的知识结构出现一种现象,即研究者对社会现象表现出一种惊讶,而研究对象对这种惊讶表现出了反惊讶,这种现象叫做“知识错位”。“知识错位”点往往是研究问题的切口。三是,能帮助研究者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问题方法论的思维策略,就是要在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之间形成创新的差异化表达,做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将研究对象的现状与研究目标之间如何将差距缩短,直至为零。
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现象,人们的创新思维就是从这些不同的现象开始。只要你坚持做好两个前提,就有可能做出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个前提:一是,要对自己的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充分的阅读,这样可以保证你站在研究前沿,避免做重复研究;二是,要关注社会现实,一旦现实中出现新现象,就有可能提出新的研究项目,只要将这个新现象提炼出来,就是创新的研究成果。
3、处理问题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确定问题的性质。一旦选好主题,先要确定是正常问题,还是非正常问题;第二步,通过知识错位来寻找研究问题的切口。区分“正常问题”还是“非正常问题”;第三步,寻找学科表达的创新点。找到了问题的切口,就要在现象与目标间寻找差距,从而寻找学科表达上的创新点。
三、研究问题的来源
一是,来自现实生活(羊村故事;抚州爆炸案;宜黄拆迁事件;温州动车事件);二是,来自个人的经历(应星作为局内人的副县长经历: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本人作为副县长的经历:巴村选举故事);三是,来自相关文献(《叫魂》读后让我想到了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主题:“信息稳定视角下的政府、媒体与民众互动传播研究”);四是,来自学术交流:学术会、师生学术交流和读书会。
在选择研究问题上,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选题的重要性;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一般从方法、观点和体系三个方面考虑其创新,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1)研究思路的创新;(2)研究视角的创新;(3)理论依据的创新;(4)研究对象的创新;(5)研究方法的创新;(6)研究内容的创新。三是,选题确立的可行性;四是,研究选题的适合性。
四、创新论文的写作技法
最后用点时间说说论文在写作技法上的表达技巧。一篇论文应当包括:论文标题、论文摘要、关键词(含英语)、正文、注释(脚注或尾注)、参考文献和作者简介。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好的标题能够名符其文,确切地将文章内容的精神传达出来。要求用最准确、简明、概括的语言,反映论文的核心观点和内容,将论文的主题清晰地告诉读者,使之有画龙点睛之效。要求准确、简练、新颖。好标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标题要短,有概括性。如:“信息稳定论”(博士论文);二是表达目标明确。如:“论信息时代民众利益表达的横向路径”;三是要新颖通顺。如:“数字优先的报业转型逻辑”;四是主副标题要协调(副标题要突出研究重点,调整研究视角,限制研究范围)如:“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兼谈问题方法论”“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具体怎么写,我的经验是模仿(找权威杂志上的好文章,然后通过模仿来学习标题的写作技法)。
摘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不加评论和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研究方法、内容和结论的短文。一般在200-300字,外文摘要不超过250字,学位论文可控制在1000字左右。摘要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写不好,把摘要当引言写是不对的。要写好摘要,必须掌握三要十不要:一要有方法(用了什么方法);二要有内容(研究了什么问题);三要有新观点(新发现或新结论)这是论文摘要的三要素。
同时写摘要必须注意十不要:一是不要出现本学科常识性内容;二是不要将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三是不要加解释和评论;四是不要列举例证;五是不要讲研究过程;六是不要照搬正文中的小标题;七是不要简单重复开头语和结束语;八是不要出现第一人称我和笔者等字样;九是不要使用数学表达式和插图、表格以及化学结构式;十是不要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关键词的提炼,关键词的用途主要是便于论文编目、主题索引和电子检索。关键词的要求:一是要专业词汇;二是应能突出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三是一般从标题和摘要中提炼2-5个能反映本文研究目标的专业术语。
正文,包括引言、本论、讨论与结语这几个部分。引言,又称导言、前言、导论、引论等,这是论文正文的开端,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选题的目的意义,指出写作的范围,以便引出整篇论文,其结构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一是背景与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三是研究内容与结构;四是研究方法的介绍;五是研究创新与不足。引言是正文开篇,是全文的导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具体写法:一是开门见山法(直奔主题);二是问题导引法。引言的关键部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证,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后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表达,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是对研究主题现有知识的全面理解,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回答研究问题。编辑在审稿时,很是看重这个部分,这既体现作者的文字功夫,又能反映作者的问题意识。关于正文布局,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论述。具体来讲:问题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框架。思路:问题——方法——框架。
最后是讨论与结语。一般是告诉读者你从研究中掌握了什么开始。以明确的叙述说明研究假设是否得到证实,或者明确地回答导言部分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在讨论部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同在文献评论中列举的那些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看看是否又一次验证了它们的结论,或者超越了它们的结论。结语是论文的总结和精华所在,是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关键部分(一般阅读会先看结语,有创新表达才会看全文),这部分的内容便于读者做笔记卡片(标明出处)。
结语的内容主要包括论文得出了哪些结论,这些结论对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做了哪些修改、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有何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还有哪些末解决的问题?今后拟从哪些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在实际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来结束研究论文的。
提问环节:
问题1:邱老师好,我看您的很多研究都是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比如温州动车事件,您是从什么角度思考呢?在研究中是如何进行学术阐释呢?
答:温州动车那个事件,我主要从信息博弈的角度考虑。用学术的语言去建构一种政府和民众如何保证社会信息的平衡,实际上是用一个复杂的理论解释了一个非常日常的问题。就是事情出来了就不要藏着掖着了,新媒体环境下就是要公布信息。这不存在公不公开的问题,而是怎么公开的问题。
问:去年还有一个很热门的唐山打人案您有关注吗?
答:我现在就在关注这个问题,我提出来一个新的“利益表达”概念。以往的研究视角都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利益表达,或者是纵向的利益表达,比如说打官司,找政府,找领导这样的叫纵向的,但现在新媒体技术出来以后是研究横向的利益表达。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去年2022年第六期师大学报上的文章,案例有所不同,但是问题类似。研究横向路径的利益表达,就是通过网络动员大家关注,大家关注就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就可以用横向路径触动纵向路径去解决问题。
问题2:我注意到您刚提到从《叫魂》的阅读中得到启发,能具体谈谈吗?
答:我受《叫魂》的启发主要是来自《叫魂》里面的信息传递为什么会引起恐慌。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是谣言在传递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问题。“叫魂”事件引发了大半个中国的恐慌,包括乾隆,从底层到高层。实际上这东西不可能存在,拿个布娃娃在身上扎几下就可以害人,这显然是假的。开始乾隆也有点担心,不知道真的假的,他也很想知道真假,但地方官员没有办法告诉他真假。最后,谣言止于智者,乾隆自己下命令不需要查了,这完全是假的。因为他也看清楚了这个问题的本质,这就让我产生了启发。温州动车事件也有一个“信息博弈”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谣言在传递,有些人说死了多少人,到底死了多少个?针对信息在社会上传播,尤其是不真实的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国家,民众,媒体都关心它,都想掌握真实的情况,那这里就有一个信息博弈的问题。用传播学的眼光看,就是我到底用什么行为才会让这个社会平衡,才会让我的利益最大化。
邱老师不仅非常细致、严谨地呈现了他对问题方法论的学术思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学者,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事态人情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最后讲座在美院师生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编辑:潘星源 涂仙
文字整理:钟雪婷
审核:熊吉生 高志标 胡园慧
编辑:美术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 王志超
http://www.dxsbao.com/news/5810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