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传承 “塑”我成长
——文化艺术服务团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 (1)调研背景: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中国梦”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本质内涵,贯彻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团省委和校党委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数学与统计学院由党总支、团委牵头,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出成果”的方针,全面落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国务院要求,切实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寻迹·重拾你的梦--老济南”小分队以调研济南面塑的发展与传承为主题,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去找寻那逝去的济南,回忆中的济南,呼吁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2)调研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相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却成为大学教育中缺失的一环。又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之沃土,汲取泉城人文之灵韵,学校领导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所以,以调研面塑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寻觅、宣传和弘扬老济南传统文化就显得格外得重要。
寻觅•传承•践行•成长•筑梦
三、调研团队: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寻迹小分队
四、调研主线寻文化、知乡情、重学习、注实践
五、调研目的: 通过走访老济南艺人,寻味老济南文化的活动,参观济南传统文化民俗博物馆,来找寻那些被这个时代所遗弃的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以此来弘扬老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新一代大学生关注民间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再次唤醒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六、调研对象济南市居民以及面塑艺人
七、调研载体:面塑文化社会意向调查(实地发放、网络调查)、寻访老济南传统文化老艺人、亲身学习面塑制作、参观传统文化民俗博物馆、建立一个“老济南文化传承者”相关主题的微信或微博公众号、筹办传统文化互动小游戏、向兴趣班的小朋友宣传。
八、调研方式: 1、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了解济南面塑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并加以了解学习。 2、通过在济南市各大景点派发问卷以及网上问卷。3、实地探访
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传统文化展馆,面塑老艺人居住地等进行实地考察,和各种文化传承人进行交流,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传承历史。
4、亲身体验
和老艺人一起进行面塑制作,以制作面塑玫瑰花为例,亲身了解面塑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体验面塑文化。
本次调研活动采用团队集中实践为主、个人分散实践为辅,两者结合的形式开展。按照“助力城乡文化发展、助力师生成长”的思路和“安全第一、就近就便、服务本土”的原则,实践师生须开展了“七个”活动,即:开展一次社会文化意向调查、寻访老济南传统文化老艺人、参观传统文化民俗博物馆、建立一个“老济南文化传承者”相关主题的微信或微博公众号并传播、筹办传统文化互动小游戏、向兴趣班的小朋友进行宣传、在各大网站提交数篇调研报告,以此广布实践声音,突出活动实效。
(一)前期准备:
1、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主要为资料收集,组织协调,过程记录(拍照、摄像、录音、笔记),后期制作(争取实践完成拍出一部视频作品)。
2、资料收集与组织协调。收集面塑文化资料并进行集中学习,如参观济南民俗文化博物馆、实地考察时的组织协调工作,拜访老艺人之前的提前了解与事先预约。
3、过程记录。安排专人负责实践过程的摄影摄像及其他资料的记录整理。
4、有备无患,确保安全第一。每次活动做好出行准备,包括服装、药品、避暑用品等,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好充分的预案工作。
5、经费预算,落实经费来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二)活动内容及安排:
1)时间:2017年7月9日-2017年7月12日
2)地点:济南周边(黑虎泉、大明湖、趵突泉、宽厚里街、大观园、芙蓉街、曲水亭街等)
3)过程: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了解探寻与反馈宣传两个主要环节:
A、了解探寻
(a)拜访面塑艺人,并亲身学习面塑制作
(b)参观民俗馆,与民俗馆负责人等工作人员交流学习
(c)实地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济南市市民,了解大众对面塑的看法
(d)通过问卷星等网络调查问卷,了解山东省内居民对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
B、反馈宣传
(a)向兴趣班小朋友宣传面塑文化
(b)携手面塑艺人在黑虎泉附近宣传面塑文化
(c)运用网络等多媒体方式向更多的人宣传面塑文化
具体活动内容说明如下:
连续几天的调研,我们陆续到了黑虎泉解放阁、高派面塑工作室、济南民俗文化馆和曲水亭街何派面塑工作室,在40多度的高温下进行走访调研,我们有过迷茫和忐忑、有过劳累和无奈,有过汗水和忙碌,更有过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济南的面塑文化,了解了面塑的现状和发展,我们也亲身融入到面塑的制作过程,与两位精通面塑的前辈进行现场交流,整个过程记忆犹新,收货颇多。
7月9日走进高派面塑:高桂英奶奶的身边有很多学习捏面塑的人,有老人、残疾人、孩童,还有她的弟子,有惟妙惟肖的龙、还有经典的西游记人物、卡通、绿植,有很多旅客买了高奶奶的面塑,每个人的目的不同,有想带给自己的孩子玩的,也有单纯旅游纪念的,还有图平安吉利等等,而且高奶奶为人善良热情,我们寻迹小队刚到高奶奶工作室,她就给我们切西瓜,让我们在炎热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阵冰凉。周围的人都知道高奶奶的善举,也是对她赞不绝口。俭朴的工作室外的老爷爷也有讲到:“高老师的学生有四千多,她免费教残疾人和老人,但对正常人学习便收费,可是她用收取的费用继续帮别人。”高奶奶对外在要求并不高,但是她对面塑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高奶奶将她的面塑融入了她对生命的美好期许,也融入了她对爱的诠释。
7月10日走进何派面塑:何小铮师傅的弟子刘建鹏正在捏八仙过海里面的小面人,刘老师脾气很温和,看到我们也是笑容满面,一直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他师傅的作品,也向我们介绍他对面塑的理解。有一句话我还是印象挺深刻的:“在我心里面塑的发展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手艺,二是传承,这两个没有先后之分。”其实从刘老师捏的“小”人能够看出来他对手艺的要求之高,他的作品也是透露出精湛之气。刘老师也为我们现场搜图片捏小老虎,短短的时间内,他将小老虎的精气神尽现出来。捏了八年面塑的刘老师,他用耐心和认真演绎面塑之精髓。不知为何,对刘老师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惊喜于发现刘老师,而也遗憾于才发现刘老师。
7月11日走进济南民俗文化艺术馆:两次拜访,开始错过其工作时间,但在坚持下,我们在前辈兼学长的刘学斌主席带领我们参观馆内,并且了解了很多古物,同时也了解到了面塑悠久的历史背景。前辈对我们更是热情,邀我们一起合影,并在最后离馆的不舍之际,他更是叮嘱我们要认真完成这次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而刘前辈的厚爱,更让我们坚定“寻迹、传承、成长”的初衷。
(三)活动记录
1.团队日志:活动当天队员杨玥同学就每天的活动情况做详细记载,并对次日的活动做好安排。
2.个人感悟:每位队员将自己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整理为个人的实践心得。
3、调研报告:将活动过程中所有拍摄的照片、视频、访谈记录等等进行汇集整理,完成实践报告,并撰写多篇实践宣传稿投往各大网站。
十一、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对面塑的认识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了面塑技艺的精深和神奇,让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看着一个个面团在老艺人手中变得栩栩如生,感受着技艺的神奇与伟大。
(二)对于当前面塑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自我认识调研期间,我们寻迹小分队通过拜访高派,何派面塑等传承人,并与他们积极针对当前形式下面塑发展状况进行交谈,对于当前面塑技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我认为
1):从横向来看面塑技艺文化趋于独立化。对于面塑文化不同派别追求不同艺术效果,因此每个派别即使在当今时代下,也是很难融合。
2):从纵向来看,面塑技艺传承趋于小众化。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拜访了一位高派面塑的传承人―高桂英老师,并且拜访了她的工作室,在她口中我们得知:目前在高老师那学习高派面塑手艺的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年级8之14岁的学生,他们之所以学习面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感觉“好玩”。另一类一些残疾人或者失业人员,这些都是高老师为了帮助他们度过方式难关。因此在这方面面塑技艺趋于小众化。
以上是不同面塑派别在面塑发展中的特点,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在整体上面塑具有区域性。在大明湖,黑虎泉,泉城广场等人口密集区域,我们随机采访路人,以及让他们填了我们设计的有关问卷,通过分析问卷结果,济南当地人对于面塑了解较多,而大部分市外人对于对于面塑文化了解人少,甚至有一部分根本不知道面塑。在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得出面塑技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况也是比较堪忧的,以上三个特点限制了面塑的发展,不利于面塑技艺的创新以及与时代的融合。
通过几天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面塑的传承情况堪忧,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了解面塑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人只是知道有面塑这种手艺,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90后甚至没有听说过面塑,在走访中一位70岁的老爷爷说,在几十年前,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面塑就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虽然不是人人精通,但简单的玫瑰花总是人人会捏的。然而现在确是连知道面塑的人都很少,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面塑的生存情况十分堪忧。那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学习面塑的人越来越少,比起面塑,大家更喜欢学习乐器或国画书法等,反而忽视了面塑这种传统经典的老手艺,也有一些家长反映有想让孩子学习面塑的想法,但是却无路可循,没有发现专门教面塑的学校。因此导致面塑的传人越来越少,面塑也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时代飞速发展,从前艺人们通过走街串巷卖面塑,而现在选择在各大景区卖面塑,卖给来往的旅客当做纪念,然而因为了解面塑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只是路过看一眼,并不关注面塑的内涵与乐趣所在。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在淘宝上卖面塑作品,拓宽了让人了解面塑的途径,也是面塑发展与时代的结合与进步。
同时通过对不同派系的工作室的拜访我们也了解到,不同的派系差别很大,有的擅长把卡通元素融入面塑之中,吸引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对面塑感兴趣,有的擅长于做小巧却栩栩如生的面塑,展现了非凡的手艺,何派面塑的刘建鹏先生表示,面塑艺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群,虽然大家派系不同,但却会经常在群里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每个人都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经验,大家愿意为了面塑这门手艺的传承一起努力,大概这就是面塑的魅力吧。在采访中,刘先生说到,面塑最重要的一是手艺,二是作品,只有好手艺才能支撑面塑的传承,只有好作品才能展现出好手艺,也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面塑从而热爱面塑。
整体来说,面塑的传承和发展并不乐观,虽然面塑老艺术家有多个徒弟,但缺少能扛起大旗的后辈子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而一位技艺高超的老艺术家的逝世对一个流派的的打击是巨大的。
老一辈的面塑都是走街串巷,现代面塑借助于城市公园的发展并不需要如此,但依旧是小摊车的模式,并没有大的变化,这就使面塑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而对于面塑的宣传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对面塑的了解也愈发减少,需求也随之降低,进一步使得面塑的生存变得艰难。简单的例子,对面塑有需求的大多是来游玩的外地游客,本地人购买就寥寥,而购买的人多是当做旅游纪念或馈赠好友,并不是喜爱面塑或它的文化内涵。
面塑现在的局面,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娱乐,审美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人们对面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力的不足。创新力分为好几方面,具体为作品,传承,宣传,经营这几面。作品方面材料的改进,艺术形象的变化都是很好的创新。传承方面,传统的老艺人传手艺都是要磕头拜师,所以收徒弟比较慎重,往往数年没有一个,建议结合辅导机构,采取学生,徒弟双结合的模式,这样徒弟的选取扩大了面,也便于老师发现真正有天赋的人才。宣传方面,除了传统的走街串巷,纸质媒体,更应该进军互联网,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经营同样如此,可以借助网上购物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购买到面塑。
几天的走访调查也只是掀开了面塑神秘面纱的一角,我们对面塑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对面塑感兴趣,也希望面塑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十二、对面塑发展传承的建议我们不能把民间文化作为现代文化淘汰,应该认识到它是文化艺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注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1、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
2、组织、联系各种对外商业性演出,将“面塑”推向市场,提高艺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使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民间艺术的美好前景,从而有兴趣学习面塑艺术。
3、将民间艺术纳入各级学校劳动技能或美术教学的必修课,鼓励学生学习民间艺术。
4、可以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宣传面塑,利用黑虎泉,大明湖的旅游价值,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吸引游客 采取面塑展览销售的模式,丰富游客的观光游览内容。
5、利用文化馆,商业街。拜访文化馆,加入面塑元素,可以让游客欣赏优秀的面塑作品的同时。对面塑给予保护和宣传。可以将面塑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进行各地区文化馆的交流,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更有利于面塑被更广泛的人所认知接受。
6、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各大网站,完全可以增加网络销售渠道。网络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 传递信息,完成交流。也可以作为一个展示的平台,使面塑艺术品更容易被广大群众了解接受。同时,认为采用网上订购的方式,可以减去中间商利润,避免走街串巷的辛苦,更能实现客户与面塑艺人的一对一交流。
十三、调研活动总结在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通过队员团结努力,活动进展基本顺利,计划实效性很强。但是由于前期准备了解有限,遇到了一点小困难,但是队员们积极克服灵活应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锻炼了队员们预防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第一环节的了解探寻,我们对济南面塑现状基本了解。济南面塑作为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济南面塑制作过程繁杂,精美绝伦,表现形象丰富多彩,惟妙惟肖,深受市民与往来游客喜爱。如今的济南面塑,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使面塑文化在新时代下能有更好的发展,融合了卡通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但是也有部分面塑艺人,由于过于追求市场经济,基本放弃了传统元素,不再做做工精细的传统经典面塑。大部分面塑艺人还是保持对经典的热爱,既能取传统元素精华,又能发扬创新元素,融会贯通不断进步,创造出更加新颖精美的面塑形象。
根据200份现场调查问卷和100份网上问卷后,我们发现,70%处于20―30岁之间市民对面塑文化并不了解;30%处于30―40岁之间的市民对面塑文化比较了解,认为面塑发展现状良好;50%处于40岁以上的市民对面塑文化比较了解,认为面塑文化发展现状堪忧我们发现大部分市民对济南面塑持有应该保护传承和愿意学习的态度,大部分家长表示可以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特长。
济南面塑与某些传承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传承有序,传承人中有一大批年轻人甚至是小学生,虽然大多数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而不打算作为谋生的手艺,但是如此多的学习者、传承者,是我们相信济南面塑将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通过第二环节宣传反馈,我们向更多的人讲述与展示了面塑文化,使更多人了解面塑文化,有很多市民表示愿意同我们一起保护与宣传面塑文化。
十四、创新之处:(一)前期准备:
在下午人们出来散步的时候,针对“老济南传统文化了解状况”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将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归类统计,分析群众平时了解传统文化途径以及对各种文化宣传方式的喜爱程度,为下一步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做铺垫。
(二)活动宣传:
1、通过拜访老济南文化的老艺人们,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关单页,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进行宣传、发放,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海报制作,条幅设计、音响音乐筛选等等;
2、群众互动:
我们以“小艺”的名义,在下午人们出来散步的时候,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进行相关的互动趣味艺术小游戏,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与广场舞结合的形式,发放一些精美可爱的小礼品,以此提高大家的兴趣,为我们下一步的宣传做铺垫。
3、微信、微博宣传:
微信、微博作为功能强大、信息传播迅速的媒体,能为本团队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及时的报道,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吸引人们的关注。
我们新建了一个公众号,申请公众号之后,发动我们的同学、亲戚朋友以及当地人关注,让尽可能多的人去关注我们,做好与学院平台的相关交接,而我们的负责人会定期发布传统文化的趣味故事、文化字谜游戏、文化听歌识曲等等,并作出一定的奖励,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在无形中增强文化意识。
4、 开展“文化讲座论坛”活动。我们在此次活动中,邀请了两位济南老艺人高桂英、何小铮作为讲座嘉宾,并请他们做出相关分享,说说他们心中传统文化的故事和感受,让群众去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精彩,开拓视野,促进传统文化的宣传。
十五、调研意义这次调研,对我们寻迹小分队而言,可谓人生一大幸事,这段记忆更是无法抹去,我们没有抱怨、没有离队、没有推脱责任,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材料搜集、经费开支、联系前辈、材料总结,我们都一丝不苟的完成。对我们来说,这次收获最大的就是整个队伍在一起的整个过程,大家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真的让我敬佩,大家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更是让我赞美,感谢大家,让我们在这次社会实践中结识,收获了咱们调研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增进对面塑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对面塑等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实践水平。使大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号召新一代大学生关注民间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再次唤醒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培养和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http://www.dxsbao.com/news/506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