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信息学院赴湖南省长沙市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6人前往长沙市天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除了在天心非遗保护中心进行志愿服务和采访调查等,在7月15日,通过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传人,前往他们的工作室进行了实地参观与采访。
面塑,俗称面花、面人、江米人,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分有各种流派,“面人汤”、“面人李”、“面人郎”、“面人萧”等,每派的创作题材都各不相同。我们这次采访的陈金成则是“面人萧”萧占行的弟子。
陈金成老师以兴趣入门,大学即学习了雕刻技艺,之后四处求学,学过城市雕塑,泡沫雕塑、果蔬雕塑,这些求学经历都为他之后的面塑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2007年,陈金成在深圳参观有“面人萧”之称的当代面塑大师萧占行的一个展览,立马被萧大师的面塑作品震撼,于是拜师学艺,“面塑有很多流派,我这派称之为‘萧派’。”一直到2014年,陈金成在长沙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如今陈金成老师是金杵面塑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长沙文创十大工匠首届“金手指”面塑传人。
走进太平街太平里陈金成的工作室,一组组活灵活现的面塑人物迅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工作室里既有气势恢宏的《战长沙》等大作品,也有颇受小孩子喜爱的各种可爱的小卡通摆件。
“萧派面塑主要以四大名著的人物、场景为题材、内容。”陈金成老师告诉我们,《战长沙》就是以《三国演义》中,刘备南征四郡,关羽与黄忠长沙会面,在长沙城大战几百回合,互相欣赏的佳话为题材而创作的。
也正因如此,创作一个面人作品,除了精巧的手上功夫,更要对所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甚至需要阅读好几遍四大名著,参考史书,才能真正把每一个人物的形态、气质等准确、精心地表现出来,才能算是有灵魂的艺术作品。“捏制一个骑马的人物至少需要一周,构思则更长。”陈金成道。
“面塑是一种老手艺,在新时代老手艺要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创新、改良。”陈金成说。
陈金成先生对面塑的改良首先是针对材料的改良。“传统面塑必须防潮,淋点雨沾点水就霉了,我们现在对面塑的材料加入了植物胶体等物质,不仅可塑性更强,而且可以水洗不怕摔,更易于收藏。”陈金成说。其次便是题材的拓展,扩大面塑的受众,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项技艺。除此之外,陈金成还开设了面塑培训班。“我计划开发湖湘文化特色礼品,以雕塑的形式传播长沙历史文化,如塑毛主席像等红色文化题材,将湖南臭豆腐制作工艺场景和火宫殿、橘子洲、天心阁等建筑场景按比例缩小进行复制。”陈金成说,他还将研发手工面塑材料包,面向学校、培训机构及对传统手工文化感兴趣者进行推广,让更多人认识面塑、喜欢面塑。
http://www.dxsbao.com/news/484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