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的碗光洁如新,与里面装着的银白色的面交相辉映,散发出动人的光彩。再撒上红色的辣椒、碧绿的葱花,浇上熬制已久鸡汤。一碗让人垂涎欲滴的中江挂面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进一步了解中江挂面的历史和文化,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7月8日,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赴中江县杰兴镇"携同双创"志愿服务队特地前往中江县挂面村——觉慧村,学习中江挂面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特色。
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
中江挂面,四川省传统面食小吃,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7年,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极佳的口感闻名中外。因其孔有通华夏之意,中江挂面又称空心挂面。
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江挂面在省内享誉盛名。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尝传承千年的手工味道。实践队到罗师傅家是,就碰到不少特意从各地赶来买挂面的游客。谈起挂面的历史和文化,他们一下就兴奋起来,拉着队员们说得头头是道。认真的模样让队员对挂面的文化更是神往不已。
18道工序,将简单做到极致
在中国诸多品种的手工挂面中,中江挂面是制作工序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之一。正宗的中江挂面需经过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从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通常需要18-24小时。
六月炙热的天气并不适宜制作挂面,当志愿者到罗家秀时被遗憾告知夏季并不是挂面的制作周期。看到队员们遗憾的表情,罗师傅思考片刻,向队员表示,外面的架子还在,可以演示一下上竹的过程,大家可以跟着学习体验一下。
站在梯子上,用两根竹竿挑着面递上去,一人接过竹竿将一根插进架子上方横木的小孔,向下拉抻另一根竹竿后递到另一人手中。这个人双手握住竹竿的两头,逐渐将面条拉到长。最后竹竿插进架子下方横木的小孔中固定好,然后再用两根竹竿由上而下地将挂好的面分开,避免其粘连。
看似简单得有些繁琐的步骤,从学徒到师傅,罗师傅及其丈夫已经重复了几十年。夫妻间的默契在这一递一拉过程中如水一般自然流淌出来,几十年的岁月也在一递一拉中悄然而过,留下的是传统手艺人的坚守和守护老祖宗心血的初心。
传承遇见时代发展的生存危机
21世纪的今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各个新生行业应运而生,新兴思潮不断冲击固有思想,传统观念被不断打破,人们选择不同方式提高生活水平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拥抱世界。那些曾一度支撑着祖辈们生命延续的传统饮食生存日渐维艰。
在千年传承下,中江挂面虽然声名远播,但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也面临着一个问题——“生存危机”。
在谈到挂面的未来时,罗师傅脸上的激动和自豪逐渐变得凝重。“这一行苦啊!”罗师傅叹着气感慨。表示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传承是他们这一辈手艺人目前最担心的的问题。她向志愿者解释,比起学做面,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出门打工。好奇这一行的不少,但真正愿意学的不多。好不容易碰上几个愿意学的,大都也因为太辛苦而中途放弃。同时,制作挂面还是一门靠天吃饭的手艺的质量,一旦天成不好,收入没法保障,家里可就难了。
“我只希望我能多找几个好的继承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可不能断啊!”
在饮食文化互相交融、美食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维系中江挂面辉煌的传统复杂工艺逐渐从骄傲变成桎梏。而如何将桎梏重新变成骄傲并保持传统工艺持久的创新力和影响力,是我们亟待思索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保证传统工艺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
http://www.dxsbao.com/news/476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