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高校资讯 >

湖南大学三下乡——曲部风流斗巧妆,新声含尽古今情

来源: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作者:鲍闰杰 刘欣妍 李昊

水袖花扇,婉转激越,是阳戏之形;情之所衷,思之所虑,是阳戏之神。形神兼备,圆融流通,好戏方才开场。

2022年6月23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调研团队前往张家界永定区阳戏传习所(阳戏艺术剧团)参观学习。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南诸省的地方戏剧种;“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甚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二者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湘西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鲜活见证,其传承和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和兴亡,而且是构建现代非遗文化“破局之路”的重要渠道

戏曲湘火,绵延不灭

阳戏,最早起源于傩戏。在形式上,它经历了早期佩戴面具到现代涂面化妆的演变,也在唱腔、器乐等方面不断创新。延续至今,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金线吊葫芦”,“这是阳戏亮嗓子的地方,是阳戏的特色”。剧团演员石雪芳现场展示了这一特殊唱腔。据张家界阳戏艺术剧团团长欧辉平所言,“金线吊葫芦”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处理方式,演唱时要在句末适当处翻高八度。除此之外,还有“方言道白”和“大筒”等多种民间特色表现形式,它们与“金线吊葫芦”一道填涂了属于阳戏剧种的独特色彩。

在形式之外,阳戏的主要功能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从酬神驱邪向娱人纳吉的方向过渡。如今,阳戏更多地发挥伦理道德教化的功用,题材多为“家庭戏”。由剧团李丹导演编排的曲目《定亲新曲》便是当代阳戏的典型代表。这部剧以“见义勇为”为主题,讲述了因跳河救人而起的家庭风波。剧中大姐受到父亲见义勇为牺牲的打击,对跳河救人的未婚夫阳阳心怀不满。但在母亲和小妹的劝导下,她最终走出阴影,与未婚夫和好如初。

作为以当代生活作为背景的戏曲,它在服饰方面没有过多要求,彰显出化繁为简的智慧;同时又紧密贴合社会生活,不失为用生动故事和优美形式传播正确价值观的有力范本。

但像《定亲新曲》这样成功的戏曲转型并非易事。随着上世纪90年代电视、电影等新兴传媒的兴起,曾经长盛不衰的梨园也陷入万马齐喑的悲惨境况,直到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传统戏曲才再次回到大众视野。时代迫切呼唤优秀的戏曲作品,也呼唤能够因时而变的优质创作者和专业演员。

梨园新变,生机无限

“我12岁进团,练了三年基本功,就到舞台上演出去了。”提起这个,欧团长素来沉稳的语调里带点骄傲,“就是爱好”。他想也不想就一头扎入了这行,一干就是42年。当上团长以后,他从台前转向幕后,投入对传统阳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主要负责与政府方面的对接与交流,剧目编排的审核、指导等工作等。

欧团长表示,与政策宣传结合是剧团目前的重要工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控违拆违等等都是当前剧目的热门主题,它们在展现形式上则主要虑以综艺类节目为主,同时涵盖歌舞、小品、小戏等多种要素。此外,剧团不再将阳戏作为唯一的表现形式,而是大力挖掘更多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控违拆违建家园》就是剧团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它融合了“三句半”、土家族“打溜子”的说唱及民乐表现形式,以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了政策宣传的良好效果。

据欧团长所说,“送戏下乡”也是剧团目前的任务之一。虽说是在政府补贴下面向乡镇群众做免费公演,但涉及的具体工作非常复杂。尽管如此,剧团仍每年坚持参加“三送下乡”“四进社区”“欢乐下基层”等演出活动,年演出场次达200余场。剧团的演出足迹遍布张家界及周边市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们更是主动走出省域,远赴湖北、江西、江苏、贵州等地多次巡演。

剧团开展的宣传工作卓有成效,党委、政府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也相当重视。欧团长告诉记者,如今的学徒招生是通过政府组织的考试实现的,他们经过三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方可上台演出。政府也为这些学徒提供了充分的生活保障。

由此,剧团与政府也构成了一种双向共进、携手共赢的合作模式:国家在非遗学徒的培养阶段给予资金与政策的支持,而剧团也在剧目改编、形式创新方面积极与新时代、新主题接轨,突破历史文化语境抓牢阳戏这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诚如欧团长所言,“我们存在的意义和最终目的就是把阳戏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永续传承下去。”

戏里戏外,人情春秋

如今的阳戏剧团表演传统阳戏虽然不再如以往那样频繁,但每年到了安排剧目计划的时候,总会有两台大戏是留给传统阳戏的。“阳戏仍然是以戏曲为正宗,我们传统的东西千万不能丢。”

在这次对阳戏剧团的探访中,记者也看到了传承者们对非遗文化的全新态度:他们并不囿于封闭式的保护与传承,而是因时而变、顺应规律,让悠久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催生下迸发出新的生机。为了他们所热爱的传统,传承者们自愿付出心力与韶华,开拓属于阳戏的深层文化空间,探索使其永续传承的长远道路。

从前,阳戏“有情皆歌”,演悲欢离合,唱市井人情,是民间自发的生活艺术;如今,阳戏在人们的重视和保护下,大胆地创新表现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和新的灵魂,戏里戏外、粉墨春秋,阳戏与新时代的张家界山水相逢。

http://www.dxsbao.com/news/4751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习中国新时代青年精神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习中国新时代青年精神(2019.7.25.)今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赴邵阳邵东魏家桥镇暑期社会实践团于报公铺小学开展红色论坛,本次红色论坛的主题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 叶思凯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学社联三下乡队伍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多彩社团|闽南科技学院漫手作协会与闽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青协

2025年3月9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漫手作协会携手闽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青协于闽南科技学院康美校区旧社区举办公益手工…

‘职’点迷津 巾帼护航|闽南科技学院开展女企业家进校园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3月12日下午,闽南科技学院于菲华楼C102开展“‘职’点迷津巾帼护航”女…

青春浇灌希望 爱心点亮未来—兰州交通大学第26届研支团支教生活纪实

在祖国西部的青山绿水间,兰州交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教育为笔,以青春为墨,在西部教育的广袤画卷上描…

追“锋”青年,志愿同行 —基础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第五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与对深入开展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让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精神火种…

激活红色密码!沂蒙精神赋能革命老区 高质量发展——湖南农大青年志愿服务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走进长沙市开福区好人馆,以“激活红色密码!沂蒙精神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主…

最新发布

岭师学子三下乡: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齐并行
岭师学子三下乡: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齐并行7月17日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团委“三下乡”理论宣讲社会实践支教组的组员们按班就部地备课、上课的同时开展了第二课堂。备课一遍又一遍,在一直向前走的同时也要…
佛山学子三下乡: 赓续红色血脉,军旅课堂打响第一枪
中国青年网佛山7月11日电(通讯员梁恩海)为响应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2022年7月11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薪火之队“三下乡”社会实践,军旅义教课堂正式开课。课堂旨在…
安徽学子三下乡:开拓荒地,实现乡村振兴
安徽学子三下乡:开拓荒地,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为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7月8日,我随社…
心得二—— 星梦社会实践队
今天是三下乡正式开课的第一天,作为“星梦”一班的班主任,今天早上开始了我们一班的第一次班会——师生见面会,首先是授课老师进行逐个的自我介绍,其次是到学生的自我介绍,也通过本次的自我介绍,让我们…
以疫之名,战疫必胜
疫情仍在继续,战疫就在你我,抗疫义不容辞。随着暑期实践活动的展开,在2022年7月3日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成员来到河南省长葛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志愿活动。在活动中,…
用心记录 用爱传承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去,七月暑气弥漫变得越来越浓烈。窗外的蝉鸣正欢,风扇慢悠悠地转着,吃过午饭稍作小憩后,便与调研组一同前往平石村开展醒狮非遗文化的调研。在去往当地村委的路上:阳光下,田园间;…
三下乡|化学化工学院“点点星火”实践队“青春旋律,尽情舞动”
在“德智体美劳”的风尚流行的社会当下,学生不仅需要注重学习,还需要发掘其他方面如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能力,保证每个人全面平衡发展。未来响应此政策,7月18日,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点点星火…
传承红船精神
7月14日,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手绘乡村”暑期暑期实践活动志愿者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朱寨镇开展了第二次手绘活动——“红船精神,建党伟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法租界…
重庆学子“三下乡”:满载收获,踏上归途
2022年7月18日,今天是“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三下乡实践小队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石桥村。乡村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走进走马镇石桥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绿色,…
佛山学子三下乡:安全牢记心中,儿童安全课堂活动开课
佛山学子三下乡:安全牢记心中,儿童安全课堂活动开课中国青年网佛山7月14日电(通讯员梁恩海)又遇暑期,要记安全,为增强孩子们在假期安全,更充分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熟练地掌握安全技能和常识。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