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军90周年,探索解放军精神,传承革命文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爱我中华”梦之队建军旅述团队在7月18日上午前往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井冈山曾经发生了一场很有名的战役——黄洋界保卫战。就是在这里,记载了红军的光辉战绩,红军战士的精神广为流传。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情景的诗句。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
在队员进入景区后,工作人员很热情的接待了团队。在讲解中,队员得知,在1928年8月底,敌人乘毛泽东率部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井冈山守山兵力空虚之际,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妄图乘虚而入,一举攻下黄洋界。当时,我守山军民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以少胜多的打退了敌人的进犯,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其实准确的说,我们的兵力不只两个连,因为我们有山下山上百姓的支持。首先当时有领导发动了众多的群众,在井冈山大山里对群众进行了梳理坚定信念的教育,当时大岭党支部连夜发出了十万火急的动员力,要求群众连夜赶消除敌,布置逐兵阵,在山下通往山下的小路上工设置了五道天然屏障。这五道天然屏障中第一道称为竹钉阵,将山下山上的毛竹削成钉子的形状,插在敌人上山的草丛里,在敌人沿着小路上山的途中被红军发现时,红军就会射击,敌人踩到竹钉阵上就会寸步难行。第二道防线是在竹钉阵的前方挖了深五尺,宽三尺的壕沟,延缓了敌人进攻的时间。第三道防线是在壕沟的前方筑了高约五尺的篱笆,第四道防线是在黄洋界的悬崖壁上堆砌了石头和木头,敌人来了之后红军将木头石头滚下去将敌人砸死,这就是井冈山大山里的滚木磊石。第五道防线是哨口工事。这五道防线成为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天然屏障,这五道屏障是战争胜利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跟着讲解员我们参观了黄洋界保卫战陈列馆,在陈列馆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黄洋界保卫战》油画,这幅油画长12米,宽8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单幅油画,由众多油画大师历时两个月精心创作而成,与2007年9月完成。油画反映的内容是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真的战争场景,其中红军指挥员朱云卿,陈毅安等一百多人的形象栩栩如生,火光硝烟等场景逼真形象,让人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油画反映了当时井冈山军民勇敢顽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陈列馆里面有很多黄洋界遗址和参加者的介绍以及相关事迹。
在参观完陈列馆之后,团队进入了黄洋界景区进行参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首先来到的是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10月,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木质结构。1965年冬,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之后,将碑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将其改为“火炬亭”。1977年底拆除了“火炬亭”,恢复了原来的碑形。经过队员的认真观察,碑的正面是毛泽东同志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是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在竖碑的前面有一座横碑,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 井冈山》,背面是朱德同志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在丰碑的前面,队员们认真的记录了讲解员的讲解,全体成员在竖碑前像伟大的革命战士们敬礼。
在景区内还保留着黄洋界哨口工事和当时打仗时设施的天然屏障——壕沟。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虽然上面锈迹斑斑,但是触摸这些遗迹在心底任然会有很深的感触。
同行的有很多党员来这儿进行井冈山精神的学习,还有很多小初中的学生来这儿进行游览和思想教育。大家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进行精神的学习和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在享受着先辈们带来的好生活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要懂得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将伟大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news/473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