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临保食品调查实践队深入社区
6月29日,国家食品安全周,国务院食安办主办的“2017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暨全国双安双创展览会”开幕式在北京成功举办。为响应此次会议“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的号召,7月1日至7月3日在国家食品安全周,经济管理学院临保食品安全意识状况调查实践队深入正兴社区以及板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7月1日,调研在正兴社区展开,队员将问卷分发给不同年龄的被调查者,发现消费者对于临保食品的认知存在误区,同时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在整理调查结果后实践队成员总结出以下问题。
图为队员向一对母女进行问卷调查
图为队员向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第一,消费者容易将临保与过保食品概念混淆。什么是临保食品?临保食品即接近保质期天数但未到保质期的食品。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临保食品对健康有危害,然而,我国食品安全条例中明确指出在包装袋规定的保质期内,以正确的储存方式储存,食品不会有质量问题。
第二,对于临保时间界定不清楚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断。本次调查中所有的消费者在是否了解过明确的临保时间界定的问题上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相关临保时间界定问题上,消费者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些主要凭据个人经验判断。总结以上,此次调查最后调查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会购买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原因为认为此类商品存在质量问题。
7月2日,队员板桥社区主要针对年轻人进行调查,大部分问题结论相同,愿意购买临保食品的消费者几乎为零。在这两天的调查中实践队成员同时了解到有部分消费者因为曾购买过此类商品,食用之后身体出现不适,所以不再相信食品市场对此类商品的质量保障。在接下来的深入调查中队员们发现问题似乎并不出现在商品本身,而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对食品的储存存在相当多的误区,所以队员们将常见问题归纳为十大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十大建议,在实践的最后一天队员们将整理的资料发放给社区居民,希望对社区居民能够有所帮助。
图为队员向社区居民宣传相关食品安全知识
现如今,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食品浪费现象日益严重,临保食品的销售成为了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新华网7月3日新闻中指出,英国的特殊食品专设销售机构进行销售;类似的,在凤凰网的一则新闻中介绍了广州政府法制办的一项有关临近过期食品的相关细则改动,除此之外在环球网、中国新闻网中都有发布了有关你临近过期食品的相关新闻。可以看出,在整改铺张浪费的大环境下,政府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整改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总结,实践队成员认为临保食品的销售模式问题长期积累使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失去信心。希望通过实践形式的宣传可以从基层出发,一定程度的扭转消费者对于食品市场的认知,在新的销售环境下携手政府、商家、消费者建立一个环保、互利的特殊商品销售环境。
http://www.dxsbao.com/news/266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