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人们对赣剧的了解,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熏陶,江西师范大学政法-理电-外国语三院“七彩假期”教育关爱服务团于7月10日上午启程前往位于梅岭太平镇的江西省赣剧博物馆。
质朴典雅,古色古韵
踏入心街,便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祥和之地。整条街道以青砖白瓦为主基调,所有建筑都为典型的赣式风格。街口有四座石狮,中部分别雕有龙和祥云的纹饰,顶部则是高高翘起的飞檐。街道行人稀少,格外安静,格外祥和。赣剧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它的外部仍是青绿色的屋檐,灰白的墙瓦,和整个街道完全融为一体。只有那红漆大门和一幅滚金“赣剧博物馆”牌匾在质朴中又显现出它的庄重和神圣,让人不忍亵渎。街道背面牌匾为“源远流长”——寄予赣剧文化源远流长,这份宁静源远流长的希望之意。
星罗万象,独特魅力
博物馆内部如外部一般质朴,主要分为唱腔起源、名戏名角和发展传承三大展区。展品包括有名的赣剧剧本手稿及编曲文字,也有各式各样的戏曲服装、乐器道具、剧本曲谱等珍贵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和文物,让人们零距离感受赣剧的前世今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摆着各种脸谱模具的展柜,主要为三国里的英雄人物。在清冷的灯光下,仍旧可以感受到白脸曹操的奸诈、黑十字门蝴蝶脸张飞的真性情、红脸关公的赤胆忠心,仍旧可以感受到赣剧的独特魅力。
赣剧传承,薪火延绵
“发展传承”展区是一个特殊的展区,这个展区没有实物,有的只是一张张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及旁边注释的文字。最顶端的一张大合照是1959年当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共同观看了江西省赣剧团演出,赣剧也由此被毛主席赋予“美,秀,娇,甜”的荣誉……“赣剧演员都好年轻呀”“他们好厉害呀,我也想做一名像他们一样的优秀赣剧演员。”志愿者对这些优秀演员的照片表露心中的惊叹。是的,张张照片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却又是那样历久弥新。每张照片都承载着一个故事,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不同的赣剧演员。而在服务团成员具体了解情况后,温情的背后原来也藏着点点辛酸。
据悉,赣剧拥有600多年历史,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是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2011年,赣剧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60多年来,赣剧的传承颇为艰辛,一度面临无接班人、无演出场地的困境。上世纪50年代初,南昌市尚有20余个老剧场可以方便群众看戏,如今因为城市变迁已寥寥无几。
一位馆内人员告诉服务团成员“没有听过赣剧的江西人越来越多了。”传承链条的中断是“非遗”消失的一大原因,而展示方式的封闭则是另一原因。在他看来,只有活态传承才能真正救“非遗”。因此,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赣剧艺术家会在太平镇古戏台进行“活态”传承,镇民和游客可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欣赏经典折子戏,享受非遗文化盛宴。
“在古戏台下欣赏一出传统大戏,让生活的脚步放慢一点,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江西师大政法-理电-外国语学院“七彩假期”服务团希望在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欣赏赣剧,让这古朴典雅而又充满魅力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这大概也是每一个江西人的心愿。
http://www.dxsbao.com/news/1738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