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回归:匠心制作才是规避“悬浮”的良方
去年,一部现象级大剧《人民的民义》在一片权谋宫斗中将观众拉回现实,现实主义题材强势回归观众视野。在前几日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产业推介会上,我们在新片推介中看到古装剧数量减少,现实主义题材将成为荧屏的新风口。
2018年可谓是“现实主义”大年。从宏观政策上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是政策扶持的重点题材,广电总局也号召在“泛娱乐化”的大势下电视剧的制作更应该回归现实,以人民为导向,反映时代精神。从市场反映上来看,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也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像《鸡毛飞上天》《白鹿原》《北平无战事》等都赢得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然而,在现实题材作品霸屏的同时,许多披着现实题材外衣的“悬浮剧”大行其道,受人诟病。
所谓的“悬浮剧”,其实就是华丽的场景下远离现实生活,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没有根,悬浮于空中,编剧只是用技巧和戏剧的套路套在故事与人物上。此类“悬浮剧”披着职场外衣谈恋爱,故事内核还是霸道总裁玛丽苏,观众不买账的同时,也歪曲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方向,那么现实主义的题材应该如何创作才能摆脱“悬浮病”呢?
从现实中萃取素材,匠心制作才是规避“悬浮”的良方。生活是无边无际的,每一部剧都像从汪洋大海中舀了一瓢水出来,现实题材的创作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写出来的,必须吃透生活,贴近人生。最近在湖南卫视热播的《那座城这家人》,为了真实再现时代氛围、反映时代变迁,编剧陶陶多次深入唐山采风,前后用了100多天采访多位地震亲历者、改革开放贡献者,从真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来源。
匠心制作除了剧本的用心打磨,也离不开场景细节的回归现实。《大江大河》的故事为了还原出年代感,也在场景打造上下足了功夫。从农村坑坑洼洼的土路到墙上富有时代特性的标语和板报,都能让我们一秒穿回到70年代。剧中宋运辉顶着烈日背文章,大汗淋漓,那浸满盐渍的红背心也看出了剧组对还原生活细节的用心。正是在创作上回归初心,在制作中贯彻“匠心”,《大江大河》不仅受到了老一辈的喜爱,年轻人也追得津津有味。
市场对于电视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行业存在的乱象所引发的创作上的浮躁和肤浅,观众不会买账,两倍速观看甚至毫不留情面地选择弃剧。大量现实主义作品回归,要想作品经得起观众的检阅,还是要回归的作品本身的品质,而好口碑的作品与其至臻匠心的制作离不开关系。
http://www.dxsbao.com/news/1480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