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林晨)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砖雕以青砖为原料,进行深度雕刻。而泉州砖雕的独特之处则是在于运用当地特有的赤土,烧制成红砖,进行雕刻,也就是红砖砖雕。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泉州砖雕在一批优秀手工艺人的传承下,逐步成为海峡两岸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纽带,但同时,泉州砖雕也面临着关注度低、受众面窄、机器工作的冲击等现实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泉州砖雕的转型和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泉州砖雕的发展现状,8月18日,湖北大学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主题为“从传统手工业的转型与机遇看‘一带一路’战略——以泉州砖雕为例”的社会实践。
实践期间,团队先后走访了泉州开元寺、蔡氏古民居和五店市等红砖传统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并采访了“卿派砖雕第一人”曾永卿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对泉州砖雕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段佳璇 摄
泉州红砖古建筑,千年文化底蕴深
泉州盛产赤土,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历尽千年,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到达泉州后,团队成员慕名前往泉州开元寺、五店市等著名红砖文化建筑群寻访砖雕记忆。
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古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红墙飞檐,雕花廊台,随处可见砖雕、石雕、木雕等精致工艺。“麒麟壁”是团队成员们印象最深的一处砖雕作品。麒麟壁图雕上嵌有大象、双鹤、喜鹊等象征祥瑞吉兆的动物,造型生动,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展示出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
独具闽南特色的五店市建造于明清,其中大部分建筑直到现在还保存完好,包括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朝北大厝等历史风貌建筑。其中蔡氏宗祠、庄氏家庙均是泉南著名的家庙祠堂,时常有遍布海内外的众多华侨子孙到家庙宗祠挂匾树杆,寻根谒祖。庙祠中可以看见多处内容为古代忠孝故事的砖雕,以此来告诫子孙忠厚为本,孝道为先。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这些存有特色红砖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群,又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使五店市成为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存留地,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段佳璇 摄
寻访蔡氏古民居,发现问题引人忧
蔡氏古民居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颇负盛名的红砖建筑。其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于清同治年间兴建。
蔡氏古民居的红砖古房的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房上随处可见砖雕工艺,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做工精细,图案古朴。可想而知,古代匠人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和精力,才能将红砖雕刻地如此精巧。但是部分砖雕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已受到不小的损坏。在民居中,团队成员采访了一位蔡氏古民居的原住民。“这里的红砖砖雕都是由古代工匠们手工雕刻的,因此独具一格,精细生动。”林先生说道,“但是现在对于建筑的维修和改善,主要是由机器完成,砖雕这一门手工技艺已经没有多少人去接触了。”正如寻访反映,如今,砖雕的保护和进一步的转型升级问题的确值得深思。
段佳璇 摄
对话砖雕艺术家,调研问题获解答
为了进一步调研实地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团队前往泉州印记闽南文化驿站,拜访了闽南红砖雕刻大师、“卿派砖雕第一人”——曾永卿老师。曾老师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砖雕的创作概况、发展及传播问题。据他介绍,泉州砖雕过去主要应用于装饰,内容以宗教、山水、人文故事为主;而现代的泉州砖雕则不局限于这些应用领域和内容。手工艺人在创作时摒除自己头脑中的杂念,专注于手上的砖雕作品,将主体的人文情怀、体悟自然宇宙后的哲学思想融于雕刻中,使泉州砖雕的内涵更加丰富。
曾永卿老师认为在当今机械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由机器创作的砖雕作品大批涌入市场,的确对传统手工制作的砖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以曾永卿为代表的优秀手工艺人们,提出了丝绸之路华侨出口贸易、高校教育合作、“老砖新刻”、老艺术家技术入股等四个解决方案。他们秉持着“传统元素,时尚表达”的发展理念,希望让砖雕成为社会良知的载体,表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让国内外更多人了解并热爱砖雕。
“在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建设,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始终在坚持和努力,相信泉州砖雕一定会以更加包容、大气的姿态,融入时代潮流。”曾永卿先生如是说到。
段佳璇 摄
在总结这次实践时,团队队长杨彪表示:“保护和发扬传统手工业,的确任重而道远,但是老手工艺人的坚持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机遇让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相信泉州砖雕等传统手工业在未来一定会发展地更好!”
http://www.dxsbao.com/news/1353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