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高校资讯 >

大学生走进泉州:海丝情,两岸魂,砖雕记忆永流传

来源:大学生网报 湖北大学 作者:林晨

  (通讯员 林晨)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砖雕以青砖为原料,进行深度雕刻。而泉州砖雕的独特之处则是在于运用当地特有的赤土,烧制成红砖,进行雕刻,也就是红砖砖雕。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泉州砖雕在一批优秀手工艺人的传承下,逐步成为海峡两岸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纽带,但同时,泉州砖雕也面临着关注度低、受众面窄、机器工作的冲击等现实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泉州砖雕的转型和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泉州砖雕的发展现状,8月18日,湖北大学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主题为“从传统手工业的转型与机遇看‘一带一路’战略——以泉州砖雕为例”的社会实践。

  实践期间,团队先后走访了泉州开元寺、蔡氏古民居和五店市等红砖传统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并采访了“卿派砖雕第一人”曾永卿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对泉州砖雕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11.jpg

段佳璇 摄

泉州红砖古建筑,千年文化底蕴深

  泉州盛产赤土,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历尽千年,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到达泉州后,团队成员慕名前往泉州开元寺、五店市等著名红砖文化建筑群寻访砖雕记忆。

  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古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红墙飞檐,雕花廊台,随处可见砖雕、石雕、木雕等精致工艺。“麒麟壁”是团队成员们印象最深的一处砖雕作品。麒麟壁图雕上嵌有大象、双鹤、喜鹊等象征祥瑞吉兆的动物,造型生动,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展示出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

  独具闽南特色的五店市建造于明清,其中大部分建筑直到现在还保存完好,包括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朝北大厝等历史风貌建筑。其中蔡氏宗祠、庄氏家庙均是泉南著名的家庙祠堂,时常有遍布海内外的众多华侨子孙到家庙宗祠挂匾树杆,寻根谒祖。庙祠中可以看见多处内容为古代忠孝故事的砖雕,以此来告诫子孙忠厚为本,孝道为先。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这些存有特色红砖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群,又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使五店市成为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存留地,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222.jpg

段佳璇 摄

寻访蔡氏古民居,发现问题引人忧

  蔡氏古民居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颇负盛名的红砖建筑。其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于清同治年间兴建。

  蔡氏古民居的红砖古房的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房上随处可见砖雕工艺,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做工精细,图案古朴。可想而知,古代匠人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和精力,才能将红砖雕刻地如此精巧。但是部分砖雕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已受到不小的损坏。在民居中,团队成员采访了一位蔡氏古民居的原住民。“这里的红砖砖雕都是由古代工匠们手工雕刻的,因此独具一格,精细生动。”林先生说道,“但是现在对于建筑的维修和改善,主要是由机器完成,砖雕这一门手工技艺已经没有多少人去接触了。”正如寻访反映,如今,砖雕的保护和进一步的转型升级问题的确值得深思。

333.jpg

段佳璇 摄

对话砖雕艺术家,调研问题获解答

  为了进一步调研实地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团队前往泉州印记闽南文化驿站,拜访了闽南红砖雕刻大师、“卿派砖雕第一人”——曾永卿老师。曾老师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砖雕的创作概况、发展及传播问题。据他介绍,泉州砖雕过去主要应用于装饰,内容以宗教、山水、人文故事为主;而现代的泉州砖雕则不局限于这些应用领域和内容。手工艺人在创作时摒除自己头脑中的杂念,专注于手上的砖雕作品,将主体的人文情怀、体悟自然宇宙后的哲学思想融于雕刻中,使泉州砖雕的内涵更加丰富。

  曾永卿老师认为在当今机械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由机器创作的砖雕作品大批涌入市场,的确对传统手工制作的砖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以曾永卿为代表的优秀手工艺人们,提出了丝绸之路华侨出口贸易、高校教育合作、“老砖新刻”、老艺术家技术入股等四个解决方案。他们秉持着“传统元素,时尚表达”的发展理念,希望让砖雕成为社会良知的载体,表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让国内外更多人了解并热爱砖雕。

  “在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建设,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始终在坚持和努力,相信泉州砖雕一定会以更加包容、大气的姿态,融入时代潮流。”曾永卿先生如是说到。

444.jpg

段佳璇 摄

在总结这次实践时,团队队长杨彪表示:“保护和发扬传统手工业,的确任重而道远,但是老手工艺人的坚持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机遇让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相信泉州砖雕等传统手工业在未来一定会发展地更好!”

http://www.dxsbao.com/news/1353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暑期三下乡|锰矿变迁亲历者眼中“百年锰都”的涅槃

“现在鹤岭地区的山山水水中,经历了百年沧桑而新生的仙鹤在翩动着翅膀,她翩动的威力远比蝴蝶的威力大得多。”蝴蝶效应是说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形成的微风,不断地旋转着,最后能形成一股…… 湘潭锰矿发展成就观察团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查看全文 >>

暑期三下乡|赴湘潭市鹤岭镇调研锰矿发展状况

7月1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赴湘潭市鹤岭镇发展成就观察团分为三队分别探访了鹤岭镇的工业园、管委会和镇政府。上午八点半,工业园调查分队头顶烈日,进入雨湖高新区工业园进行实地勘…… 湘潭锰矿发展成就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查看全文 >>

暑期三下乡|以原锰矿工人视角看鹤岭锰矿工业转型

“我觉得现在锰矿这边,慢慢地经济又活起来了”。湘潭锰矿素有“中国锰都”之称,如果你现在去到那里,想要一览乌金闪耀、汽笛轰鸣的“掘进”风采,那你多半要失望。现在的这里,不再有…… 湘潭锰矿发展成就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查看全文 >>

暑期三下乡|以原锰矿工人视角看鹤岭锰矿转型变化

“我觉得现在锰矿这边,慢慢地经济又活起来了”。湘潭锰矿素有“中国锰都”之称,如果你现在去到那里,想要一览乌金闪耀、汽笛轰鸣的“掘进”风采,那你多半要失望。现在的这里,不再有…… 湘潭锰矿发展成就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两亲性树状分子:从实验室到 “生态战场“ 的绿色革命

1.技术揭秘:纳米级自组装的神奇力量两亲性树状分子C18-8A由疏水烷基链和亲水肽树枝组成,形成了直径在10-20nm的核壳胶束。这种独…

2023级人力班开展“银龄焕新,拂尘暖心”志愿活动

4月12日上午,由商学院23级人力班组织的志愿活动“银龄焕新,拂尘暖心”在西子湖畔沃府小区开展。青志协小组长尉俊芝为此次活…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召开征兵政策专题解读会暨工作部署会

为扎实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深化辅导员队伍对征兵政策体系的专业化认知,4月10日,外国语学院在教学楼2-402会议室召开征兵政策…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及公共外语教研室共同举办师德师风

为激励教师秉持教育初心,提升师德修养,4月10日,外国语学院在教2-402联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活动,此次培训以“感恩,无悔…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 志愿活动落幕,青春力量融入社区

本周,“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志愿活动在岳龙社区圆满收官。此活动吸引了大批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院)志愿者踊跃…

最新发布

【最新动态】法学院“法护青春”青少年暴力行为预防实践队 走进福建朱子学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率也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 …
八月游记:香港参访之旅
8月4日自由安排第一站,访学团成员一同前往香港大学进行参观,香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位居亚洲第一,校园依山而建,地势陡峭,校园里植被品种多样,既有现代化建筑物理化学学院大楼,又有古朴典雅的梅园、逸夫苑, …
【最新动态】法学院“法护青春”—青少年暴力行为预防实践队赴济南市中小学调研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振兴国运恒昌的历史重任。然而,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危害社会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犯罪手段愈加残忍,行为愈 …
四川农业大学观雅安乡村旅游初成
看乡村 话旅游撰稿人:巫岩8月12日,四川农业大学叶落澜华团队来到雅安市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并对其中的余家村、牛蹍坪、中里村、红草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余家村支部书记何明勋同志的带领下参观了草莓蓝莓采摘园 …
青岛农业大学赴四川实践服务团:深入大凉山,科普点亮贫困儿童未来
“老师老师,明年你们还会再回来吗?”  “老师,我保证上课再也不插话了,你们别走好吗?”  7月24日傍晚,一圈圈灯光在特布洛乡浙建希望学校操场亮起。原来是孩子们自发打着手电筒给青岛农业大学赴四川实践 …
汇聚中西医症候,传承中医文化经典-山东大学“医带易路”实践队开展中医证候转换工作
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实践团赴杭州各地区寻访优秀农林人
青岛大学生走进大凉山,用科技知识温暖留守儿童
绿水青山的大凉山深处,有一群孩子渴望看到牧草和牛羊以外的世界。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赴四川实践服务团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带着满怀的热情和充分的科技知识准备,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嗨列洼取村为留守儿童打 …
暑假之旅:电子设计竞赛
冥冥中暑假已经接近尾声,然而这个暑假注定会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短短的一个半月中,留下了无尽美好的回忆。“喜怒哀乐、酸甜苦乐,从准备到应战,从失望到希望,从白天到黑夜”,这就是 …
爱在大凉山,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7月20日,青岛大学生志愿者们给凉山深处嗨咧洼取村孩子们带来的科技课堂正式开课,志愿者们从青岛出发,历时70余小时,只为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科技盛宴。让孩子们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有走出大山的信念与勇气。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