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勇担青年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独特的际遇,都需要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机械工程学院“竹编韵与天府味”团队响应党和时代的号召,前往崇州市道明镇进行调研,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诺言。
崇州市道明竹艺村是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振兴样板村。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从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道明竹编”更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特产,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而竹艺村便是以竹编艺术品为生的网红艺术村落。为进一步了解竹编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西华大学“竹编韵与天府味”团队于2022年6月21日前往崇州市道明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6月21日早上,指导老师廖傲梅与实践团队从学校出发前往本次三下乡活动目的地。安全抵达后,廖老师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安排。团队经过简单休整后,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廖老师与当地政府就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意义进行沟通。在政府及当地村民等多方帮助支持下,实践活动步入正轨。下午,实践团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竹艺村,进行了一些实地的考察。通过这一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收获颇丰,体会到竹编艺术跨越百年的独特韵味,同时团队成员们也根据今天的调研成果,部署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6月22日在方案讨论和修改之后,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新的进程——走近白塔,了解竹编。早上9点,实践团前往道明镇白塔湖,参观白塔寺,感受佛文化与竹文化相互交织的结晶。下午,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杨隆梅工作室参观学习。在与杨隆梅女士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道明镇的居民大多掌握竹编技艺,竹编技艺代代传承,道明竹编作为当地的国家级非遗和当地的地标,是道明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居民依竹而居,以竹为器,竹编技艺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
6月23日,实践团来到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思进老师的工作室参观学习,赵老师就工作室的展品给大家讲述竹编历史,了解到竹编与道明竹艺村紧密联系在一起。赵老师告诉我们,竹编技艺是机器无法替代的,需要一代又一代手艺人传承下去,竹编的传承需要青年。离开赵老师工作室,实践团去往竹编体验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功完成对竹篮的编制,亲身体验了竹编艺术。
实践团经过这几天的不懈努力,完成了本次的社会实践调研。最后回顾,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实践团也采访了来道明竹艺村的一些游客关于他们在来道明之前对竹编艺术文化了解程度,在参观了道明竹艺村之后又有什么变化……实践团学习了道明竹编艺术后,对刚来的一些游客,队员也会为其介绍道明竹编文化,鼓励游客深入了解道明竹编。
道明竹编,是中国的遗产,不允许被埋没,得不遗余力的传承。青年是未来的主力军,青年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媒技术推动下,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移动传播平台风起云涌,5G网速的提升与流量资费的下降,促使移动终端远超传统路径,成为传播的主流。实践团认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要紧贴时代,合理利用移动媒体的各种优势,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引入多元流量,以简洁、高效的切入方式推动非遗传播生态化。另一方面,非遗文化还应加强与受众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发展高粘性的非遗“铁粉”,编辑优质的视频、推文,组建专业的直播阵营,从方式、路径、内容、视觉等多个方面合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传播了我国特色文化,还帮助和引导了大学生们了解特色文化,不断向上发展成就自我;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还使得大学生能全面发展。体验并了解到民情及农村生活的艰辛,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才能真正的实现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这次下乡活动,实践团受益匪浅,团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更明白了传承非遗文化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实践团在道明镇竹艺村具体实践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这些问题,这才能锻炼当代大学生在将来的竞争中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给当地村民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大学生形象。作为当代大学生,实践团所有成员以具体行动证明着强国有我,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诺言。
http://www.dxsbao.com/gongyi/449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