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三十分准时开始了由志愿者白怡宏老师带来的第一节课——“诗经中的植物”。白老师身穿汉服走上讲台,引起同学们的连声惊叹。在稳定好课堂秩序后,白老师开始进入课题。她首先为同学们展示了几张大家常见的植物,并提问植物的名称,引发孩子们的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回答;然后为大家介绍了这些常见的植物在诗经中的名字,蒹葭、卷耳、薇、花椒、飞蓬这五种诗经中的植物对应的现代植物称谓分别为芦苇,苍耳,野豌豆,花椒,野菊花;接着通过例引诗经中含这些植物的诗句,讲解植物在诗经里的“比兴寄托”“反衬”的作用和在商朝人民农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紧接着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诗经里为什么有那么多植物”的问题,学生们讨论热烈。最后由每个组出一位代表上台发言,老师再次上台总结。
第二节课是由志愿者罗川老师带来的——“诗经中的鸟”。有了上节课同学们对诗经的初步认识,罗老师很快带领大家进入话题。首先罗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两只鸟——仓庚和燕子,并附上图片,图文并茂地使同学们对两只鸟有了初步认识。然后选取了有关诗经中仓庚的三个小片段:“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使孩子们了解到仓庚鸟的自身特征以及当时人们对仓庚的审美特征;“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和“仓庚喈喈,采蘩祈祈”的讲解,使孩子们了解到“仓庚作为物象变化的标志性动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关于燕子,老师主要选取了《诗经·燕燕》和《诗经·玄鸟》中的片段,分别讲解了燕子在其具体诗歌中的意象、作用和精神象征,并通过燕子作为商王朝的图腾的象征,使孩子们了解了中华文化中“龙”的图腾意义。在讲解送别诗《诗经·燕燕》时,有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分享了他们经历过的感同身受的离别,从而使孩子们对诗歌中的情感有了更深的共鸣。
第三节课是一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画脸谱。老师和助教们将同学们两两分组,分发好毛笔以及颜料后,就带领同学们有序地按照自己画好的脸谱轮廓填色。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脸谱上自由发挥,志愿者们也热情参与,维持秩序,帮忙填色。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最后一节课在孩子们欢声笑语中很快结束了,孩子们也和志愿者合影留念。
最后志愿者们组织好孩子们离开,清理好场地。这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志愿者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知识,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宣扬了传统文化,使得国学知识在社区“遍地生花”,丰富了社区、学生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回去的路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志愿者们的心中回响,志愿者们也期待着明天的三下乡国学课堂活动。
http://www.dxsbao.com/gongyi/1977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