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鸳鸯,它曾出现在古时浪漫的诗词故事中,是夫妻感情忠贞美满的象征。自唐代就有诗人卢照邻歌颂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不仅如此,鸳鸯外形独特、数量稀少,是国家珍稀动物,受到国家的保护,可见其宝贵程度。
近日,杭州西湖发生的一起“鸳鸯被游客抓伤死亡”事件,却与人们保护鸳鸯的意愿背道相驰,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5月18日,一名男性游客趴在杭州西湖的白堤岸边,伸出手来抓捕两只游到岸边的小鸳鸯。他将其中一只小鸳鸯强行抓出水面,并使另一只小鸳鸯受到过度惊吓。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调查员程国龙表示,两只小家伙已基本确定是不幸夭折了。
据了解,这名游客做出抓捕鸳鸯的行为时,其他不少游客以及鸳鸯保护队的志愿者们都试图制止,有位小志愿者甚至蹲在了男子旁边多次劝阻。虽然最后男子迫于群众声讨的压力收手,但还是对西湖的鸳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在整个事件当中,这名游客没有将人和动物的生命放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而是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将鸳鸯当作一个观赏玩乐的玩物,毫无顾虑地施加“关爱”实则是对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种伤害。
生而为人,应该富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成年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具备成熟的思想,承担更多保护动物的责任与义务,努力地为珍稀动物的繁衍生息献一份力。而不是因为缺乏环境与法律意识,将思想回归到在上个世纪的大工业时期,只为了自身利益而罔顾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长期发展。
在十几年来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之后,西湖鸳鸯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畏惧人类,也鲜有游客的时候刻意躲避的情况,它们放松了警惕,恣意地在湖水中游玩,有胆大的还会游到岸边来与人们嬉戏。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好现象,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鸳鸯刚刚摆脱了天敌的侵袭,又陷入了人类侵扰的“黑手”之中。
其实,这名男性游客的抓捕鸳鸯的行为并不是个例,志愿者大陆说,最近几天他看到的游人抓捕小鸳鸯的作为就有十多起,这名男游客抓伤鸳鸯的画面只是这十几起中最触目惊心的一幕。游客们因为持着一种开玩笑的心态以及不负责任的想法,随意的对待一个生命,才会使鸳鸯受到人类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
今年以来,西湖景区里已有18只鸳鸯死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出自人为伤害。其间除了抓捕鸳鸯,游客不顾警示牌提示的投喂现象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些游客给西湖鸳鸯投喂的食物中大部分都是瓜子、火腿肠、薯片等难以消解的食物。可是,动物区别于人在于他们无法思考,小鸳鸯不具备分辨食物好坏以及辨识饥饱的能力,常常因为误食和贪食受到生命威胁。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游客们投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是为了表达对小生命的喜爱,并且认为鸳鸯接受食物是对他们的接受和认可。
事实上,这类事件已发生过多次,杭州九溪的某庄园里的明星羊驼在客人的追赶中摔伤发炎最终不治而亡、北京动物园里的绿孔雀作为温和的食草动物刚刚被放养的时候就有游客摘扯它们的羽毛、虎山的两个游人在老虎睡觉时找到几块石头想把它砸醒……
人们的这种作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利己主义,他们仅仅凭借自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那些自然保护动物,而没有关注它们的实际状况。这不仅暴露了游客自身素质,更严重的还是对国家形象的损坏。
另一方面,西湖不设边界、不收门票,对于游客的管理也相对困难,景区方面关于鸳鸯这类动物的保护主要是靠志愿者和警示牌的提醒和游客们的自觉。而志愿者的人力物力有限,游客们的素质也是高低不一,景区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改进的警示牌来加强景区动物保护的力度。
在景区内,大多数的警示牌只是在上面写道禁止投喂动物,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或许,在警示牌上添加一些相关动物的习性的科普、禁止投喂的原因等内容,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随意投喂的危害性。同时,景区也可以在各个区域加大保护动物们宣传科普的力度,提倡游客相互监督机制,让游客和游客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提醒监督的良好状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选择是人类无法干预的,我们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则。人类对于动物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试想,鸳鸯愿意留在西湖的原因无非是气候、食物和敌人,气候适宜、食物丰富,敌人伤害减少,才能使鸳鸯们心甘情愿地留在西湖的水面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人类要做的是尽可能地保持着这样的生态平衡,而不是去干扰、破坏环境。如若不然,动物该躲避的就不仅仅是天地,还是人类。
http://www.dxsbao.com/gongyi/1571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