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又将掀起自媒体圈的一次狂欢新高潮。
根据钛媒体获得的最新独家消息,WeMedia(微媒互动)刚刚获得PGA Ventures领投的新一轮4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目前资金已到账。据悉,这家成立仅两年的新媒体公司本次融后估值为8亿人民币,距半年前A轮6000万元融资时估值翻了一倍。
此前WeMedia刚刚宣布即将挂牌新三板。
PGA是Penta投资管理集团旗下的一支投资基金,TMT方面投资案例包括360、大众点评、平安好医生、金蛋理财等。在投资款项到账后,很少公开露面的WeMedia 董事长兼CEO 李岩(据说是九零后)以及他的合伙人——现任WeMedia联合创始人、CMO陈中接受了钛媒体的采访。
WeMedia从最初的「江湖联盟」,自己经常玩笑戏谑的“宇宙第一大联盟”,到一家提供标准化内容营销和广告服务、定位更加清晰的公司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创业波折?他们收获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基于内容营销的自媒体服务,还有怎样的可能性?
社交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是如今大多数人的日常阅读来源,但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每天都要点开刷刷的自媒体账号里,有很多优质的内容提供者其实都属于同一个运营者。
CP(Content Provider)联盟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形态,成熟技术平台不断更替,让媒体得以批量生产,在内容生产、分发和传播的链条上掘金者众多,从博客、微博到微信,媒体联盟都是一种典型的物种。
国内的几家「自媒体联盟」,和包括钛媒体在内的几大知名财经科技媒体成立时间不谋而合,都是2012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公众平台前后。但WeMedia逐渐选择了另一条自营的路,他们抓住社交平台的早期红利,早早把一批自媒体号拿在了自己手中,而不再仅仅是个“联盟”。
WeMedia新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CMO 陈中
合并、分裂、抛弃、遗憾
隔段时间就要更新一遍的自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上,「各个垂直领域你都能看到2-3个WeMedia自营的自媒体账号」,WeMedia董事长兼CEO李岩告诉钛媒体。
除了通过以联盟经纪形式签约的超过500多自媒体意见领袖外,「自营内容渠道」是WeMedia的另一个核心业务板块,李岩透露,目前WeMedia的微信渠道资源能够覆盖的用户接近4000万。2015年7月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叫做易赞的广告投放平台,单独融资并独立运营。
提到WeMedia这个品牌,更被人熟知的一个名字其实是青龙老贼,现在是易赞的董事长。青龙老贼(原名朱晓鸣)在自媒体江湖上是个标杆式人物,WeMedia联盟就是由他在2013年发起。
青龙老贼在2014年3月的一次采访时如此描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联盟,「以前的博客自媒体人商业化偏重靠卖字吃饭,现在自媒体人有了社交平台等工具和技术,因为用户更精准,便可以通过自媒体衍生出其他的商业模式。」
同样是在2014年,Bianews和WeMedia的共同早期投资人董江勇的一句「一起做点更大事」把青龙老贼、Bianews创始人陈中以及正在运营微信自媒体大号的李岩忽悠到了一起,并提出让三家公司换股合并成立新公司。
这甚至让李岩放弃了一次来自阿里巴巴的融资机会,「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岩回忆说,「老贼的联盟彼时在商业化上不是很理想,而我又没有自己的品牌,陈中的科技媒体做起来市场也不会太大。」
现在新的Wemedia就是当初三家公司合并的结果,早已不是最初的仅有一个联盟的松散组织。
「当时的新媒体生态中WeMedia的品牌价值更高,这是合并的最初驱动力,」WeMedia联合创始人兼CMO陈中告诉钛媒体。规模化的商业运作需要强大的团队和足够的执行力,三个人为此整整磨合了一年多,期间有争吵、有不理解,有抱怨,经历了和很多创业公司类似的阵痛。现在新的Wemedia就是当初三家公司合并的结果,早已不是最初的仅有一个联盟的松散组织。
很快,合并的三方各自分道扬镳。
在「快要顶不住」的时候,被评价为「最有担当」的李岩站出来决定主导新公司发展,担任CEO;陈中则作为CMO主要对接客户销售,而首任CEO青龙老贼选择去做了自己更擅长的事——运营易赞平台。原董事长董江勇逐步淡出。
WeMedia 新二人组开始不断招揽人才,李岩从3W传媒挖来了现任CFO成艳华,负责WeMedia的新三板挂牌事宜和财务规范化;陈中分别从两家传统公关公司挖来了现任营销中心总经理杨敏琦,以及新任市场总监杨子豪。
合并中有一个小插曲。当讨论如何看待科技媒体Bianews的时候,李岩和老贼并不希望接纳陈中手中的Bianews这个资产。「当时我认为,Bianews跟我们任何一个自媒体账号没什么区别,就是一个渠道,我们就想要陈中这个人。」李岩坐在自己办公室的茶桌后回忆道。
2015年9月,新公司「微媒互动」正式关闭了Bianews网站——这个在2006年成立的网络编辑论坛的命运在2015年的9月宣告结束。Bianews从BBS时代的网编论坛到尝试做一家科技资讯媒体,最终它存在的形态只剩下一个:微信号公众号Bianews。
现在看来,陈中认为当时两位合伙人的判断「有点草率了」,Bianews承担的使命远超当时自营的任何一个自媒体账号,2006年就创办的Bianews在科技圈中拥有不错的知名度。「起初我们对科技媒体的平台效应判断不够,没投入足够的资源,至少在2015年没有持续重视对Bianews的投入。如今,互联网公司客户给公司贡献了一半营收,如果当初投入够多,这个份额应该还会扩大,品牌知名度也会更响。」这成了陈中和李岩至今的一个遗憾。
在陈中看来,相比之下,深耕自身媒体品牌的钛媒体、爱范儿等尽管仍在探索新的变现方式,但他们都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影响力和品牌溢价。
不过,陈中表示「WeMedia本质上依然是一家内容公司」。WeMedia现在有接近300多个自媒体账号,“这些内容渠道同时拥有微信号、头条号、天天快报、手Q媒体平台等,都是全职的内容团队在运营。”
WeMedia的运营团队不会对全部自媒体平均用力,「我们从热门领域筛选出其中5%,把这些自媒体号当成一个重点的媒体去做。」投入资源运营的「电影头条」、「掌上北京」以及「一条漫画」目前粉丝数量可观,「平均点击数都是7、8万。甚至10000+」,高点击背后就意味着更高的流量和广告价值。
他们生产内容,也分发内容,内容团队目前占了公司员工数的一半。但是,你很难用传统媒体人的眼光去衡量自媒体账号的内容。
这个“长文没人看”的时代孕育了大量的轻质化、以传播为导向的内容媒体,经过「小编」们翻译优质外文内容、搜寻热门话题并策划整合成图文并茂的内容——当然,还必须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上使出浑身解数。比如「电影头条」,会替你整理出百变女星海伦娜·伯翰·卡特在所有影视作品中的全套造型;而定位在本地生活服务的「掌上北京」,会在夏天教给用户西瓜的N种吃法,还会带着「吃喝实验室」的男女小编替你现场试吃不同品牌的小龙虾,配以诱惑力十足的GIF动图。
http://www.dxsbao.com/chuangye/123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