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受到了别人的操纵,好像一生都生不由己。”
在万众注目下出生,在群体操控下生活,被五千多台摄像机包围直播,将生活赤裸裸的曝光在世界面前。值就是楚门的世界,一个被虚拟包裹的血肉之躯。
影片主人公楚门(Turman)30年前被电视制作公司收养,被选中作为该制作公司计划拍摄的大型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就这样,他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出生,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秒钟开始,投入到了这个叫做桃园岛的巨大摄影棚内,开启了他的虚拟人生。
那些纪实性剧情是对一切设计毫不知情的主人公的最真实的一面,楚门的性格开朗还有一些偏执和倔强,这也为后续他摆脱所谓的命运的操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他说了同一句台词:“假如再碰不见你们,祝你早、午、晚都安。”开头是与邻居的问候,结尾是对这场盛大的纪实性肥皂剧的告别。当全世界都在电视机前观赏这出肥皂剧时,楚门的初恋罗兰想要打破这一切,她在被负责扮演她的爸爸的群众演员带走以前告诉楚门:“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虚构的都是为你设计的,人人都清楚你的一切,我不叫罗兰,我叫施维亚,你要逃出去,逃出去找我。”匆忙之中,罗兰退场了,但这个女孩让楚门即便结了婚也念念不忘并有了离开桃源岛前往菲济的打算,因为在罗兰的“爸爸”匆忙带走她之前向他解释罗兰疯了,他们会搬到菲济去。但他不能离开,他是这部大规模运作拍摄三十年的纪实性肥皂剧的主角,为了将他永远的束缚在“桃源岛”上,导演基斯督在楚门的童年便设置了父亲命丧大海的桥段,这让他从心理上惧怕在海上行驶,让他自己把自己捆绑在桃园岛上。
影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和台词铺陈都很考究,“桃源岛”一座人工制造的虚假世界,导演“基斯督”,一位用上帝视角操纵他人命运的操盘者,“Turman”一个生活在虚假世界的真实人物。在桃源岛里生活三十年的楚门,他的父母朋友爱人同事甚至是路人,都是剧情需要的配角与群众演员,目之所及的一切物体都是道具,在这场盛大的骗局里,只有、唯有、仅有楚门是真的,真的存在,真的语言表达,真的情感表露。在一次偶然中楚门发现了周边的人和事的怪异,他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马龙诉说,他说“我可能受到了别人的操纵,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快要疯了,全世界都在围绕我转,人人似乎都在串谋。”马龙安慰到:“我们十七岁就在一起,亲如兄弟,我肯为你两肋插刀,我绝对不会……欺骗你。”很明显,马龙在说这些台词时犹豫踌躇,愧疚不已。
戏中的导演在操控室与大量工作人员导戏的时候,适时的把握着场景调度,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情绪,排演操控着楚门的世界,在他们的眼中,这部剧不是一个作品而是他们创造的世界。十七亿人见证他出生,220个国家收看他学走路,举世静观他初吻,他与科技并肩成长,一个人的一生,由秘密摄影网络记录下来,原汁原味,一天二十四小时,在全球不停直播,桃源岛是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的片场,从太空俯瞰地球可以看到的唯有桃源岛和万里长城。当这一切发生时,除了楚门,和操纵者,其他所有人都是看客,围观别人的生活,围观世俗带来的悲喜与苦痛。在他们看来,这部肥皂剧高潮迭起,好戏连场,但是所有人都漠视了它的纪实性,除了罗兰,没有人想要打破这个世界,没有人想要拯救这个可能会被围观一生任人摆布的木偶,他存在于一个虚妄的世界就像坐在一个诺大的监狱里,他更像一个实验品,试验者电视节目的纪实底线,试验者观众与配角漠然观戏的底线。
基斯督的艺术创造力无可厚非,但此等漠然与盛大的骗局让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心惊,有那么一刻我也震惊和恍惚。震惊于媒介的操控能力与媒体的传播能力,媒体可以传播世事和事实,可以进行艺术创造博人眼球,可以娱乐大众,它可以做的太多以至于太多人包括它自己都高估了它的能力,其实它最不该做的就是控制什么。同时也会恍惚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是不是也是这样,被有意或无意的操控着,做什么都会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身边的人也是缘分有意无意的安排。而命运其实就是所有人、所有事一起无意识地努力创造的,只是不同的是,楚门的命运是有意识的被创造的。
真人秀是当下并不陌生的娱乐形式,可能是生活太过现实,想看看别人的真实生活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乐趣。观众也像楚门一样,感受到了最真实的虚无,也想从虚无中逃避现实。然而,楚门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被大众娱乐的牺牲品,他设法摆脱,他拼命抗争。在五千多台摄像机的聚焦下他逃离了监视,克服心理障碍扬起风帆打算驶离桃源岛,在这个连日出日落、狂风海浪、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都由基斯督这位“上帝”操控的情况下,他说:“你想阻挡我,只有杀我。”这种豁出命的反抗与不屈服,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由意志的力量,不愿臣服于谁,即便是上帝,也无权干涉我的人生。
想来也可怕,楚门被五千多台摄影机同时瞄准,三十年来的每一天每一秒都被现场直播,数以亿万计的观众在屏幕前窥探着楚门的一切,他的生活起居,他的隐私秘密。这有点像当今社会隐私泄露的放大夸张版,被扒光赤裸的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影片中,楚门工作,乘车,行走在人群中,都有无数可见的目光投来,这种群体压力也正是网络时代下很多隐私被泄露的人正承受着的。
“桃源岛”让人有桃花源记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的与世隔绝之感,三十年来,在楚门发现异样之前的三十年光景里,他欣然接受着“上帝”的一切安排,就像睡醒前的一场很长很长的梦,恍然如梦,醍醐灌顶,大概也不过如此,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生也没有从梦中醒来。
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运用的也十分出彩,该电影的导演彼得·威尔是用1.66:1的格式拍摄的这部电影,这样做是为了让影片看起来更像电视节目。电影的插叙手法和期间的闪回镜头,使所有的台词与故事无缝连接,影片情节需要的镜中镜,导演也用不同景别区分开来。影片中的镜头变换和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都恰到好处。镜头的中心时时跟随楚门运动,但镜头的角度和拍摄方式变化多样,运用了俯拍、仰拍、主人公视角、他人视角、利用镜子等物品的映像拍摄等多种方式。此外,从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这是一个纪实性拍摄片,所以有很多影像是圆的,给人一种是从摄影机即时看到跟拍画面的感觉。
电影的结尾,楚门抗争成功,驶着帆船到了他的世界的尽头,也就是“桃源岛”这个巨大片场的尽头,他站在这个世界的出口,基斯督的声音传来试图与他交流,他说,“外面的世界,更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都不用怕。”楚门的回答是:我比你更了解我自己,你无法在我脑内装摄影机。人的思想情感在无论何时都是最独特的,临走前,楚门给所有观众行了一个谢幕礼,脚步坚定的向外走了出去。这一幕很振奋人心,所有人都激动呐喊,楚门走出了那个世界,但我们都应孩明白楚门踏出那一步的时候需要克服多少恐惧与心理上的障碍,他离开了一个世界,一个三十年来生活起居最熟悉的世界,他踏出了这个舒适区需要面对许多的未知。但是为什么不呢?既然知道是假的,就要有勇气去探索真正的生活,既然突破了物理束缚,就不要自己困住自己。向正确的方向从新开始无论何时都不晚。
楚门在儿时向老师说:“我想要成为像哥伦布那样的人,继续探索无穷的世界。”老师回答,哥伦布已经把世界探索的差不多了,没什么值得你继续探索的。当然,三十年来有无数人试图阻拦楚门探寻世界脚步,感谢楚门那颗未泯的探索之心,让他最终乘着“圣玛利亚”号帆船离开了楚门的世界。“圣玛利亚”号,与哥伦布船队的一艘船同名。
http://www.dxsbao.com/art/831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