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拿儒学大师马一浮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么一句诗来评价汪曾祺,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了。即便经历了尘世,阅尽了沧桑,先生仍保持着一颗返璞归真的心,细品草木的四季轮回,却依存怜惜之情。试问,在如今这个喧嚣、讲求效率的时代,又有谁会驻足,看草木枯荣,观春秋更迭?读完《人间草木》一书,更觉得这份草木之心何其珍贵,关乎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源于内心对美的观察和感受。
翻开书卷,仿佛沐浴在旧时的阳光下,草木虫鸟鱼都被赋予了人的气息,寻常的食物在炊烟袅袅中散发着家的味道,就连街边的小玩意都透露出一股灵气来。跳出这书卷,书中画面一幅幅一帧帧,带着阳光的味道,意味悠远。
一、雅趣横生
汪老的行文用五个字可以传达出其精髓——平淡而有味。这里所说的平淡绝非语言的贫乏无味,而是所描绘的事物之平淡,平易近人。而有味是指读后觉得雅趣横生,“回味无穷”。草木虫鸟兽,四季更迭,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象,汪老三两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流动的画面。我最喜欢的是汪老对栀子花的描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这野外盛放的栀子花,绽放着自己生命的意义,在自然界中活得多姿多彩,人们若是有发现美的眼睛,就能看到她的美。这短短的几句话,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既俗又雅,画面感十足,读后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再看汪老笔下的“巴根草”, “贴地而长,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它生命力旺盛,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冬天,将那贴地而生的瞒连带一段根,刨下,晒干,还可当柴火烧,你怎能不感念它?”这一小段描写中,语言活泼,却透露出先生对生命的敬畏,这巴根草是多么值得敬畏,为我们平凡的生命提供了养分。细细品味这平常的事物,却透露出顽强的生机,昭示着生命的伟大,是值得钦佩的。
二、趣中见知
先生对草木虫鸟兽的描写,并不囿于介绍它本身的习性和功用,用信手拈来的经典加以佐证,让读者在趣味中收获知识。《人间草木·关于葡萄》写尽了葡萄的前世今生,其中为了说明葡萄藤的组织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引用《图经》中的话加以佐证。趣味的文字与严肃的引用结合,既活泼又严谨,让人阅后收获颇丰。文中对经典的引用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还有一处令我印象深刻,是对梨花瓣的描述,“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葡萄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之月亮做的。”这样的细节,有点较真,却不让人反感,反而能感到汪老赋予每一个生命美好的意味。
三、知中寓美
汪老写的“人间”草木,无一不美,自然美,人性美。且说自然美,“腊梅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大腊梅,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地热热闹闹,而又那样地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这黄灿灿的景象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自然地魅力,生命的热烈。这样的自然美渗透在全书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这人间寻常事的美,美得自然。
汪老在书中回忆了许多西南联大难以忘怀的师友,沈从文、金岳霖、赵树理等。他描写金岳霖让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金在与同学讨论哲学与文学的关系时,一边从背后抓出一只小动物——一只跳蚤,一边露出得意的微笑。一颗稚子之心,着实可爱。对沈从文的回忆中,谈到最多的是他对学生的爱护。对其他人的描绘,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人身上,都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芒,他们对学问热爱,却又包含着一颗赤子之心。人性的美,同样是人间草木中散发光芒的一部分。
汪老说自己非常喜欢归有光,我想起中学时读过的《项脊轩志》中的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却饱含意味,和汪老的散文一样,平淡而有味。
汪曾祺曾为《中国作家》画过一幅画,并题了一首诗。诗云:“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 心中有情,写人还是写草木,都处处含情;心有温暖,记事中字字蕴含着暖意。 先生称其写作目的就是为了给人间“送小温”,告诉人们生活是有诗意的、人类是有光明前途的。我从《人间草木》一书中确实感受到先生所送的温度,是草木的温度,也是人间的温度。
http://www.dxsbao.com/art/796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