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眼中的“神钢”事件
曾经,谈到工匠精神,首先想起的便是日本那种“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浪漫。然而,日本神户制钢公司造假丑闻引致国内外震惊。“日本制造”这个国家品牌正在蒙上阴影。今天,来自15级经济班的罗晓蔓和邱钢琴同学就这一现象级事件分享了她们的看法。
讲座以纪录片《手造中国》开场,首先阐述了“神钢”造假事件的过程、处理,让听众产生疑问:日本制造怎么了?接着,列出其他日本制造丑闻,让我们渐渐意识到“造假”事件并非偶然;最后,一语中的,从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史、他们的企业精神、国家文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事件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反思,令我受益匪浅。
从8日事件被曝光到随后升级发酵,“造假老戏骨”“常态造假”的标签也牢牢地贴在了这家百年老店身上。对“神钢”来说,造假事件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给它的合作伙伴,乃至以它为代表的日本国家品牌都狠狠地抹了一把黑。归根结底,这是“高质量”的光环渐渐失色的必然结果。两位同学联系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了原因。着重提到的,是他们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过高的发展目标、整体的高压环境、监管漏洞以及最重要的,文化歪曲,都是原因。但是在自身因素外,消费者也存在认知误区:性价比=高质量。其实不然,中韩制造业渐渐崛起的新时代,日本企业对维护曾经的辉煌有心无力,选择铤而走险也就情有可原,只是最后多米诺骨牌一样动摇了技术基础和信用体系,大概也是日本必须经历的吧。
我认为,企业的错误行为不应该影响到工匠整体,不应该让踏实做事的人背锅。日本人道歉很用力,90度鞠躬,这种认真更应该用在专心经营产品上,而不是勾兑造假行为。
启示方面,既有员工对死板体制的“造反”,也有供给侧改革、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等大趋势。无论怎么看,日本制造业从山寨到模仿,再从模仿到创新超越并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这一奋斗过程是不可忽视的。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明白竞争与发展的统一性,对我们日后深入思考身边经济事件大有裨益。
http://www.dxsbao.com/art/788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