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虚妄的繁华
文/杨海涛
热闹非凡的都市,热情似火的爵士,“热火朝天”的报业,这就是当时的芝加哥。在这里,人们不会去关心真相,只是随波逐流做着舆论的木偶,操纵舆论的人就代表着真相。他们就像是提着木偶线的表演者,操纵着整个世界。
影片在昏暗的夜总会展开,年轻的女表演者因为姐妹双人舞而大火。今天的后台依旧忙碌而拥挤,但却迟迟不见今天的主角——这对双胞胎姐妹。后来,演出及时开始,舞台上的女郎在不断变换的灯光中显得光鲜亮丽,谁也不知道,就在上台之前她刚刚洗去手上同胞妹妹和丈夫的血迹。事情败漏以后,她被当场逮捕,半个芝加哥的人都看到警察将她带走。但是她并未因此身败名裂,反而一步步走上巅峰,频频登上报纸头条,收入颇丰,即使身处监牢也照样物质丰厚。报纸将她的事迹不断刻画,不断充实细节,律师要为他操纵法律,准确的说,是操纵舆论。
但就在这时,罗克西出现了。这个原本平凡到毫不起眼的女孩,因为想要圆自己的明星梦误入歧途,被骗出轨后的她恼羞成怒,举起枪,射杀了这个骗子。她带着一丝希望将自己编造好的故事告诉丈夫,想让丈夫顶罪,但老实的丈夫终于还是发现了事情的真相,罗克西被警方逮捕入狱,警察说她将会被处以绞刑。
案件还未完全明晰,罗克西家的门口却早已被各路记者围堵,闪光灯初次汇聚在这个女孩的脸上,然而当时的她心中充满不安和恐惧。警察掷地有声的做出“一定会将凶手处以极刑”的承诺,随后迎来的便是铺天盖地、无休无止的报道,大幅的罗克西的照片被刊登在头版头条。这时罗克西正坐在警车上,前往监狱。
正是入狱后的生活,让这个原本平凡的女孩迎来了生命的转折点。
罗克西来到狱中,这里的女人给她讲述自己为何来到这里,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不满,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她们自认为自己并没有犯罪,只是杀了人而已。很快,罗克西就说出了“谁说杀人不是艺术”这句话。她学着像“前辈”一样贿赂监狱的管理人员,又从前辈那里听来“比利”这个战无不胜的名字。比利是个律师,但凡是得到他的辩护,就能无罪释放。这位律师先生很有手段,但找到这位律师先生首先要用大量的金钱敲开他的门。
她花费一百美金从监狱管理员“妈妈”那里买到了一份闭门羹,是他的丈夫带着自己所有的积蓄和酬来的钱,总共两千美金,敲开了这位律师先生的门。拿到钱的律师先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当事人罗克西,他对询问如何阐述案发情景的罗克西说:“别关心辩护了,她们只在乎你是谁。”当罗克西不知所云的时候他接着说道,“首先要让报纸都同情你。”随后,他为罗克西编造了完美的家庭背景,为罗克西“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还为她捏造了完全不存在的“案件细节”,这一切甚至骗过了罗克西的丈夫。安排好这一切之后,他带着罗克西参加了新闻发布,通知了记者珊珊前来报道,每次提问总是先给这个记者机会。整个记者团队就像是歌舞中表现的一样,随着比利的讲述而一遍遍符合,面部表情呆滞不变,就像是被比利操控的木偶,连当事人罗克西,也一样被比利操控在手。她们合作完成了一部完美的木偶戏,观众看的入迷,表演者乐在其中收获名利,但惟独没有人关心真相。
罗克西沉迷于这一场由报刊大肆宣传带来的热潮,她收获着追随者寄来的信件,收获着大把的金钱,甚至有人高额购买她的日用品。她享受着践踏曾经偶像的快乐,可是,她却忘了,既然能因为这样的宣传让自己走入大众眼中,那么自己也终将被代替,比利说“你只是昙花一现的人物,再过几周,没人愿意搭理你,这就是芝加哥。”没错,这就是当时的芝加哥。媒体不追求真相、不追求深度,只是一味的去煽动人们的情绪,加大的标题,大幅的配图,很快就会有崭新的人名被刊登于此。
比利说“这不过是一场马戏,喧嚣而热闹的表演,这个审讯以及整个世界都只不是一场作秀而已”,这位有名的律师先生在这芝加哥算是风生水起,但这其中依靠他真凭实学的怕也没有多少。这就像是普利策的竞争者——一样,不过是个没有太多内涵只是善于利用黄色新闻罢了。在这样的新闻时代,正义往往被忽略,群众的情绪总是容易被激起波浪。人们心浮气躁,追名逐利一味的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新鲜,对生命的逝去和到来都像是看一场表演,哪怕是执行绞刑,她们也只知道热烈鼓掌。
影片的最后,比利和罗克西赢得了这场审判,赢得了这场舆论的争论,最终使得罗克西无罪释放。但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枪声,人群中有人高喊到“这个女人杀了自己的丈夫,又杀了他的律师!”刚刚准备为罗克西拍照的记者们们一拥而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报道”。罗克西坐在空荡荡的审判大堂里,叫喊着寻求关注,而整个大堂却只有他的丈夫还在固执的等待着她。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或许,就像比利最后说的一样,在报刊的不断渲染下“她们会成看不清事实的傻瓜”。
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在等待罗克西被审判的同时,审理案件的门外边蹲守着无数贩卖报纸的报童,装着报纸的车里分别有两批报纸每一种印着“她无罪”一种印着“她有罪”。法庭上公布的一系列证据,这份报纸恐怕无一涉及,也或许统统为其编造完全,但谁会在乎呢,那一瞬间大家等待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在这样的大时代大背景下,总是没有人愿意停下。如果新闻只能在实效性和真实性之中,保有其一,我宁愿是其真实性。信息能给人安全感,但同样的,塔西陀陷阱令人害怕。
http://www.dxsbao.com/art/747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