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凡山》所展现的是耶稣弟子犹大出卖了耶稣后罗马士兵前去追捕耶稣的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正是在卡尔凡山山脚下,因此而命名。画面展现的是居于画面中央身穿黑色上衣红色下装的耶稣倒在地上,双手努力撑着地面起身,骑士从周围预冲过来抓捕它,而体格健硕的耶稣信徒西蒙努力撑起巨大的十字架来保护耶稣和抵御士兵进攻。
《卡尔凡山》虽然看起来感觉凌乱无序,实际上它的构图运用了简单明了的方法——对照,画面中士兵与群众交错组合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线条,都与水平线呈四十五度角向画面上缘延伸,而倾斜的十字架和倒在其下的耶稣,却是与这些线不同甚至是分离的,似乎使画面的延伸中止了,如此对照,充分增强了画面情感。同样,《卡尔凡山》线条的表现,也同样赋予了这幅画力量。首先,画面中的教徒、抱着孩子的妇女、儿童和耶稣以不同的姿态和朝向,统一组合成了一条主要的曲线,这条主线位居画面中央横贯画面,代表了群众的偏向。而罗马士兵、马匹、扶着十字架的西蒙和耶稣所形成的线条,是穿插于这条曲线同时趋于这条曲线的斜直线,作为画面的次要线条朝上倾向于这条主线,使画面中所展现的人物冲突的动作更加动感强烈,赋于其力量。《卡尔凡山》的色彩,除了群众的肤色外,还有浓烈的象征激情的红色和深沉的象征收敛的黑色的结合,视觉上强烈与浑厚的中和使得画面故事紧张感缓解,一股无力回天的悲怆和抑郁于怀的惆怅溢出画面。这种运用色彩饱和度的渐进,通过多样的任务形态神态的彰显,使画面极具视觉张力,富有动感,也是我认为鲁本斯在这幅画中最高明的表现技巧的体现。线条和色彩的高超运用,让《卡尔凡山》具有强烈动态感和整体感,体积浑厚,画面鲜明有力。
《卡尔凡山》是在鲁本斯的艺术成就最得意鼎盛的阶段所绘制,因小时候跟随母亲回乡,接受天主教的浸礼,使宗教成为鲁本斯绘画的重要主题,在这幅画中也得以体现。画面中倾倒的巨大十字架代表遭遇背叛后耶稣的形式窘迫,同时忠实的守卫者信徒西蒙仍在努力支撑十字架,背叛与忠实的情感对比,表现了鲁本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温柔轻拭安抚耶稣的妇女,努力挣扎的群众,与在刀枪光芒之下发号施令的队长,雄姿英发的罗马骑士的对比,蕴含着鲁本斯对被抓捕的群众的悲悯和对悲剧发生的悲伤流露,以及对耶稣命运的暗示,饱含着沉重的无力感。这也充分体现了鲁本斯个人的绘画风格特色,即人文主义思想。
http://www.dxsbao.com/art/6777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